三
吃完晚饭,吴上海决定今天不出去串门。自从半年前老伴去了市里,这是第一次没有出去串门。
电视里正在播县里的新闻,有一件事引起他的注意。
新闻说的就是土地流转的事。邻镇的东沟村引进省城的一家公司,流转土地300多亩,搭建起高标准日光温室150座,建起蔬菜种植园区,专门种植各种温室瓜菜,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菜篮子。为促进农民增收,该镇制定优惠政策,农户可以就地到园区务工或外出打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形成了以流转促创业、以创业带流转的良性互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了产业农民形成。
吴上海搞不太明白人均可支配收入指的是什么。听字面的意思,应该是指可以自由花的钱。算了算自己家:女儿嫁出去后,家里户口本大人连小孩一共五口人,要是每人收入能平均到2万块,一年就10万块钱。这么多!吴上海想,那可不能浪费,得省着点。接下来花钱的地方多了去:儿子想在市区的周边买房,听说房子很贵,一个卫生间就要五六万;孙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在市里的学校上学,比不得乡里的学校,开销会大得多。
想什么呢。协议一签,田就不是自己的了。现在说得好好的,可明年让不让到蔬菜基地打工,还不是人家一句话的事。新闻是新闻,现实是现实。儿子、儿媳在厂子打工,一年能挣到七万多块钱,离10万还差好些呢。看来,能不能变成新闻里说的“产业农民”,是问题关键啊。
这时,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电话。
“爸,你身体怎么样啊?”儿子在电话那头说。
儿子比较孝顺,每月定时打来电话,有事没事聊上几句。吴上海身体很硬朗,偶尔有点感冒,拿出自己找的草药煎上一锅,喝下去就没事了。今天不是打电话的时间,他肯定是另外有事才打来的电话。
果然,聊了几句后,儿子就切入正题。
“爸,咱们家的那块田,你还是租了吧。乡里的张乡长,还有村里的书记、村长都打来电话,让我劝劝你。我知道你喜欢呆在田里,对田有感情。可时代变了,光靠种稻谷,咱们家富不起来啊。你看咱们村富起来的,要么是经商办企业的,要么是外出打工的。蔬菜基地建好后,你想留在村里的话,可以去基地打工,既不用离开你喜欢的田,又能像在城里打工一样赚到工钱。你要是不想留在村里,就到市里帮我们,我给你在建筑工地找个轻松的活,保准比你种田挣得多,还能天天看到你孙子。
“爸,还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张乡长不知道从哪里了解到,说你一直想到上海去看一看上海的样子。他联系上张老板,说明了你的情况。张老板说,蔬菜基地有许多车会在基地和上海之间往返,只要你在基地好好做,到时他安排车把你带到上海,让人带你到上海各个地方走一走,完了再让车把你搭回家。”
“真有这种好事?”吴上海有点不敢相信。
“爸,乡里的领导和投资上千万的老板都这么说,还有什么不相信的。退一万步讲,即使他们因为其他原因没做到,我虽然没赚什么大钱,但带你和我妈到上海玩一趟的钱还是有的,两年内我肯定帮你实现这个愿望,你就放心吧。”儿子在电话那边,语气诚恳地说。儿子是个踏实的人,他说出的话就像钉下的钉子,拔都拔不出来。
“照你这么说,咱们的田就租了?”他一边对着手机说,一边揉着有些湿的眼睛。
“对啊,爸,这事就这么定了吧。我等会就打电话给张乡长他们,让他们过来找你签协议。”儿子说着,就挂断了电话。
真就这么租了?当年,给女儿找个人家,花了他很多心思;现在这块田就像另一个长大后的女儿,也要找个好人家嫁了,毕竟自己不能照顾她一辈子啊。租就租吧!有法律管着,有协议写着,有乡里领导把关,应该错不了。再说了,他不能让儿子在张乡长、在书记村长面前为难,不能让众多七八十岁的叔叔伯伯责怪,最重要的是,他不能失去可以在村里打工的机会。
晚上,吴上海做了一个梦。他梦到儿子在市里买了新房,一家五口一起去上海游玩。上海和电视里一模一样,到处高楼大厦,到处霓虹闪烁,到处人流如织,人们的衣服比村里回家过年的年轻人穿得还漂亮。他梦到了去逛大超市,看到人们争着抢着购买他种的蔬菜,中间甚至有几个外国人。看到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也抢着买,他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