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增底蕴 临水添灵气
2023年12月08日 16:23来源: 作者:吴永飞

  若要了解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仅靠道听途说或查询史料,是难以获得一定乃至全面的认识。只有走进现场,用双眼去观察村庄中的人与事物的关系,用心体验村民生活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将认识融入切身的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它。假如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前往,分享各自的体验,则更好——值得庆幸的是,塘根之行就有了此等机缘。

  癸卯初冬的周日,我与四位同好应塘根村邀请,驾车沿着329省道、五山乡道和528国道,行至蒲潭村中央时,经通往坑口村的石拱公路桥转向目的地——塘根村。这条村道上,清晰可见,四厢群峰相连,峰回路转,相迎相送,虽海拔高度不一,但都是绵延起伏、高耸入云的山体。初冬时节,山峦呈现于我眼前的是青灰、赭黄、赭红色,像一本时间久远且朱笔勾画的巨型线装书册。

  塘根行政村辖:塘根、新村、油山头和佃坪四个自然村,现有村民800余人。百年塘根,沧桑往事有迹可循,山水田园之美有物可看。

  驻足塘根村口,就被那巍峨苍莽、群峰巉立、古树参天的山势所震撼。四季常青的古樟和叶如红花的枫树,让塘根村周遭之山峦的磅礴里,多了几分清寒翠绿与斑斓色彩。尽管远望山峦深处,除了密匝匝的竹木外,几乎看不清其他层峦叠嶂、挺拔峥嵘的植被,但这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却尽显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的风韵,让我惊叹不已。

  早在村口等候我们的周广荣书记,寒暄时微笑着问道,各位是先去山里走走,还是到村中看看?我们异口同声:“那就去山里走走吧!”

  从城镇来时天气挺晴朗,待我们走进村后的竹林中就转阴了,还飘起零星的雨点。塘根村顿时被一片烟云所笼罩,一切都朦胧迷茫起来。山涧,小溪,穿行于广袤的塘根村边。若站在山尖俯瞰,清流时而隐没在山涧间,时而袒露于田野上,就像一条条绿色飘带,虽看不清它们奔流而下的状态,听不到它们不舍昼夜地叮咚作响,却能感觉到它们的柔软与坚定。涧水,小溪在山川间刻意划出或笔直或弯曲的痕迹,在此方山川堪称一绝。可到了树木葱郁、巷弄逼仄的塘根村口,清澈见底的溪水则化作白花花的,柔情万千,绕村而去,一路向东。

  连接起塘根村村民烟火的,是横跨于溪上的小桥。小桥让溪流两岸的田野、巷弄气息相通地交融在一起。站在桥头,放眼望去,远处正是闻名的山岗尖,那山岗尖每到寒冬时节便会梅花盛开,可谓北风度我向塘根,景在红叶翠霭间。观近处,塘根等村的景色则尽收眼底。

  融融暖阳下,满眼诗情画意中,塘根村一派欣欣向荣的忙碌景象。塘根村挺有名。它曾是地质灾害重点挂牌区。塘根村又很平凡。它是山丘连绵不断,交通不便,地面崎岖不平,土地贫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号角吹响后特别是近年来,塘根行政村800余村民在村两委领头雁的带领下,敢为人先,勇于拼搏,村庄振兴的画卷就势铺开。以致这方世外桃源,不时有游人光顾,摘野菜、挖冬笋、看红叶、住民居……此前,我两度到塘根等村庄拍摄民居、山川和田园的图片。

  漫步塘根村巷弄时,村前屋后青山依旧,聆听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心里总觉得多了点什么,风动,心亦动。而今,村庄在岁月的侵蚀下出现了一些高低不平的破败泥墙,但历经百年沧桑巨变的塘根村依然在坚守。村后几株飘着零星黄叶的银杏树,仿如一群壮实的村民护佑着整座村庄。午间闲聊时,周广荣书记同我们说,绿水青山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塘根村民,一代又一代的塘根村民深情地反哺着绿水青山。

  可以想象,若没了人来人往,鸡鸣犬吠,袅袅炊烟,这座名扬十里八村且屹立百年的塘根村,早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化为历史的尘土。

  于一个作家而言,在其作品中关于对一座村庄一方山水及其秀美风光的呈现,仅用诗化语言来描述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所谓诗性山水,是指向非功利、哲思性和超越性的层面。无论是向内的证悟,还是向自然的返归,作品无外乎皆洋溢着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执着。由一座村庄一方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方才进入诗性山水的层面。

  当人们奔赴乡村山川时,如何游览乡村山水、品读乡村山水、领悟乡村山水,让乡村山水大放异彩?塘根村给出了回答:见乡村山水自然,见乡村山水文化,见乡村山水诗性,然后方能见天地。我深以为然,乡村山川的迷人,不仅在于它们古朴险奇,更在它们的文化底蕴。在我看来,真正能代表菇乡山水文化底蕴的,非香菇文化莫属。

  最令我陶醉的是在夕阳西沉时刻。滑落至百丈山顶的夕照让芸溪水面波光粼粼,除了银杏、枫叶越发橙黄和彤红外,连溪畔的芦苇也染成金黄色。这时,椭圆的蒲潭、矩形的徐墩潭,觅食的白鹭在余晖霞光中或低飞或信步,一群又一群鸟影飞越了千年、穿越了时空,跨越了我心旌摇动的绮梦和远方……我坚信,历史以某种方式引领着我,此次塘根之行,或许有一天会灵感迸发且一气呵成地呈现于作品。

    (编辑:施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