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元县位于浙江西南端,境内山峦叠嶂,林木茂盛,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乃天然宜茶之地。在2003年浙江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庆元被列为浙江省优势茶叶区域;在2007年农业部发布的《绿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中,庆元又被列为全国绿茶特色区域。近年来,在庆元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面积逐步扩大,名优茶加工迅速兴起,生产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茶叶产量、产值连创新高,庆元茶产业已成为当前庆元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特色产业,正朝着健康、稳步的方向发展。
一、历史概况
庆元县茶叶生产具备有悠久的历史。据明成化十八年(1483)《处州府志》记载:庆元贡赋茶芽三斤。清雍正十一年(1733)《处州府志》记载:茶叶成为货类。民国29年(1940)《浙江农情》载:庆元茶叶面积5410亩,产量1610担。民国35年(1946)《浙江经济月刊》载:庆元茶叶产量2000担。1949年前,庆元茶叶的主要品类有炒青绿茶、红茶及少量乌龙茶。清光绪二年,庆元农民已成功制成“天堂山水仙”乌龙茶。民国时期,举水一带生产的“银屏茶”曾一度畅销于褔州、香港等地,并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名冠全球。后因战乱等原因,逐渐停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在庆元县委“以林为主,粮畜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把发展茶叶作为开发经济资源、建设山区的重要工作来抓,庆元茶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1982年普查统计,全县已建设茶园总面积26598亩;983年后,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我县茶叶生产开始滑坡,大批茶园逐渐被荒芜、改种、还林,至1997年属正常管理的茶园只剩下3200亩,茶产业发展陷入低谷。1999年以后,庆元县委、县政府立足于生态、山地、气候三大优势,将茶叶产业列为庆元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并从2000年开始连续7年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新种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每亩补助200-300元;改造低产茶园,东部地区每亩补助80~150元、西部地区每亩补助60—100元,以及茶叶园区道路配套补助或茶机补助等),推动了庆元茶叶新一轮开发热潮。到2007年底,全县茶叶产量407.5吨,产值2312.7万元。预计2008年茶叶产量将达到430吨以上,产值将超过2800万元。
二、主要成效
1.基地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县新开发茶叶基地1.52万亩,其中新种迎霜、龙井43、安吉白茶、乌牛早、平阳特早等无性系良种茶园9300亩;改造荒芜、半荒芜茶园5900亩。全县茶园分布16个乡镇,主产乡镇为龙溪、屏都、黄田、竹口等乡镇。从1999年开始大面积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以来,到目前茶树良种覆盖率为61.2%,曾被评为2004年度“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2.名优茶产销迅速兴起。我县名优茶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的试制探索阶段;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的迅速发展阶段。2000年之后,我县茶叶加工品类除少量珠茶、农家茶等大宗炒青绿茶外,主要以加工龙井、碧螺春、香茶等名优绿茶为主。2007年我县生产龙井、碧螺春、香茶等名优茶390.5吨,产值2296.55万元,分别占年产量和年产值的95.8%、99.3%。
3.加工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名优茶加工的兴起,我县名优茶机械不断引进,原已关闭的茶厂不断得到修复或新建,目前我县有茶叶加工厂37家,茶机342台,其中,具备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的加工厂1家,具备年加工能力50吨以上的加工厂4家,具备年加工能力30吨以上的加工厂10多家。
4.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年来,由于劳动力紧缺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茶叶生产管理成本逐年升高,特别以采茶难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为此,农业部门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技术培训等形式引导茶农向机剪、机采、机制方向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县茶叶机剪面积6500亩,机采面积700亩,龙井、碧螺春、香茶等名优茶机制率达95%以上。
5.标准化工程建设持续推进。⑴根据茶叶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我县相继制定了“庆元碧玉春茶”和“庆元沁园春茶系列标准”两个县级地方标准。⑵通过 “庆元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庆元县茶叶产业标准化集成技术推广应用”等实施项目,为引导茶农进行标准化生产作出示范,带动茶产业向标准化发展。⑶为推行茶叶标准化、清洁化加工,2005年起,我县全面启动了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现已有百山、五龙、黄坦、竹山、青社、鹰峰、兴龙香、岭头、兰天绿谷等14家茶厂通过验收被评为庆元无公害示范茶厂;百山茶厂被认定为浙江省示范茶厂;百山茶厂和竹山茶厂已分别于2007年3月、2007年底通过了QS认证。我县2005年度被评为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⑷百山茶厂、五龙茶厂、浙南茶厂和龙溪茶叶专业合作社的1410亩茶叶基地相继通过了国家有机茶认证,三江源发展有限公司的550亩茶叶基地通过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
6.产业分工逐步趋于合理。近年来,通过“庆元县茶树良种基地建设”、“庆元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庆元无公害茶厂优化改造”等项目的实施,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逐步推广,茶农茶园管理技术和茶叶加工技术水平普遍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攀升,典型的专业加工、销售大户不断涌现,如龙溪乡鱼川村的吴远付、龙溪乡后洋坑村的吴世红、屏都镇八一村的杨淼、柳东平、吴金平等,茶业分工正走向细化。同时,百山茶叶有限公司、五龙茶叶公司、庆元三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清源高山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等茶叶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目前这些企业相继在北京、南京、天津、杭州、上海等地开设专卖店12家,已成为庆元茶叶销售的主力,其收购量已经占全县茶叶生产量的80%以上。通过几年努力,“茶农-企业(大户、合作社)-市场”的合理产销模式初歩形成。
7.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我县已拥有“沁园春茶”、“百山碧玉春”、“五龙春玉”、“沁园高山茶”等多个品牌。近年来,我县茶叶通过在茶博会和农博会上连续的宣传展示,知名度不断提高。2003年我县选送的“沁园春”和“五龙春玉”茶在中国精品名茶展示会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双获金奖,同年在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上,我县的“沁园春”和“碧玉春”茶又荣获银奖和优质奖;2005年“三江源”牌沁园春茶在济南国际茶博会上荣获金奖;2006年“百山”牌碧玉春茶在北京浙江绿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三、茶产业今后发展思路
庆元茶产业发展今后工作总体思路:培育东部(以龙溪、举水、岭头、荷地等乡镇为主)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和西部(以龙庆沿线的黄田、竹口、屏都、松源镇等乡镇为主)早优茶产业带,引导茶农发展龙井43、迎霜、安吉白茶、乌牛早等新优品种和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整合茶叶品牌,千方百计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庆元茶叶的品质和效益。
工作重点:(一)建立茶叶全程机剪机采示范基地,推进茶叶机剪、机采等新技术的推广,提高茶叶生产劳动效率。(二)进一步加大夏秋季香茶利用开发,改春茶一季生产为全年生产,增加茶农收入。(三)进一步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大旧茶厂改造、QS认证、有机绿色认证等工作力度,提升我县茶叶产业化水平。(四)整合品牌,以“沁园春茶”为全县茶叶的主打品牌,不断提高加工、包装水平,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庆元茶叶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