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那碗“薯羹”
2024年11月25日 16:54来源:庆元网 作者:摩 西

  编者按:立冬食羹,菇乡人则独爱那份“山药羹”。“山药”一词,在用庆元各地方言交流时,村民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成“蓟”“萁”“介”等音。据庆元方言爱好者李国厚先生求证:“山药”在庆元方言中读为“薯”(该字为多音字,类似于“借”“介”音)。本版分享3位乡土文化爱好者笔下的“庆元薯羹”,让这浓稠的“薯羹”交织缕缕乡愁。

  立冬之后,庆元早市上的“薯”,逐渐成为了摊位上的常客,无论是紫色、白色,抑或是一种外紫内白的新奇品种,它们都成为了这个季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这些新品种的起源已难以追溯,但它们的存在无疑为菇乡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乐趣。最近,微信朋友圈中频频出现的“薯羹”照片,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独特的滋味让人忍不住想要喝一口。而作为一名厨师,我更加渴望深入探索和品味家乡的美食文化。

  对于“薯羹”的美好回忆,最早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一次经历。那年冬天,我八岁,正在读小学一年级。母亲因思念家乡,前往广东兴宁娘家探亲,留下我们三兄弟与父亲在家。一日,邻居家邀请我们共赴盛宴——“猪顿”。

  那是一顿丰盛的杀猪宴,而其中最为难忘的便是那一大脸盆“白薯羹”。它的味道异常鲜美,细腻中带着一丝粗砺感,这种独特的口感来源使用捞饭的笊篱反向研磨而成。后来了解到,“薯羹”之所以如此鲜美,是因为它是由精心熬制的猪头骨汤调制而成。

  在我心中,“薯羹”一直是以白薯为主要原料,直到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许多人分享用紫薯制羹的图片,令人赞叹不已。受此启发,我也尝试让母亲为我磨制了一次紫薯羹,结果令人惊喜:口感丝滑细腻,搭配以排骨熬制的高汤,味道更加丰富。如今,用来磨“薯”的工具,已从传统的笊篱演变为五金店出售的带有凹凸纹理的特制的铁板。

  记得母亲曾讲过她初嫁至庆元时的一段往事。那时,父亲带她去竹山亲戚家咥“猪顿”,亲戚家用柴火灶烹制了一大锅猪血混合的白薯羹,母亲连吃了数碗,碗面上还铺着诱人的红烧肉。每当提起这段记忆,母亲的眼中总是闪烁着光芒,嘴角轻轻上扬,那份满足感丝毫不逊色于品尝任何大餐。

  成为厨师后的二十年余间,我游历过许多地方,品尝过无数山珍海味,但最让我怀念的依旧是儿时在“猪顿”上享用过的那碗薯羹。

  “薯”实则是山药的一种古老形态。《本草纲目》中关于山药的记载极为丰富,主要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涩精气的功效。将山药研磨成羹,则是庆元山区独有的烹饪方式,彰显了菇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的一位表姐,曾在庆元造纸厂工作。后来,她举家申请到西班牙马德里务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她们在那里开辟了自己的小天地。每当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她们就会动手烹制一锅薯羹,虽然无法找到正宗的庆元“薯”,但他们选择了铁棍山药作为替代品,以此慰藉心中的乡愁。这一碗温暖的“薯羹”,不仅承载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成为了连接远方与故土之间的情感纽带。

    (编辑:施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