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老家黄田镇姚村,温馨而甜蜜。飘远的思绪从露天电影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家乡读小学。放学了,路过村中的停靠站。那时客车有专停之地,这是比别处大的一块空地。彼时,长的短的高的矮的凳子,一排一排摆满了,都是附近的人家来抢占地盘的。方方正正的白幕布已挂起来,四个角恰到好处地被绳子牵引着,绳子结结实实地绑在两旁柱子上。
《今天晚上放电影》 姚家飞/摄
晚上有电影看了。幼小时看电影,每看到打仗处,机枪扫射,炮火连天,我便是哭。电影里燃起熊熊烈火,我哭得更是厉害。现在想来,该是把里面的场景当成真的啦。
有一回看电影,我丢了一个小钱包,白天刚买的,里面有几分钱。我跟妈妈说是被老叶摸去了。老叶在供销社上班,看电影时就坐在我旁边。妈妈笑开了:“老叶怎么会要你小孩子东西,”还当成笑话讲给别人听。
“突突突……”拖拉机开过来了,灯光照着屏幕,画面模糊,一边的人们骚动起来,为拖拉机让出一条路。
“叭叭叭……”货车来了,灯光明晃晃的,画面看不真切了。这时,感到一阵拥挤,那边有的人把凳子举过头顶,伴随着车鸣声,然后归于平静。
“淅淅沥沥……”少有的时候会下雨,如果是小雨,没关系,继续看,继续放,放映机上打着伞。如果“哗啦啦”越下越大,人群则是作鸟兽散了。
看完电影该回家啰。月光如水,静静地倾泻在山岗上。我伏在爸爸背上,眼睛盯着地,看到白色,便告诉爸爸这是石头,看到黑色,便告诉这是坑。多年之后才明白,爸爸哪里是看不清,分明是怕我在背上睡着。
到家了,爸爸妈妈见妹妹睡着了,便一唱一和。“囡睡了没?”“睡了就放床上去,我们炒点南瓜籽吃。”结果妹妹眼睛一睁,醒了。大家哈哈笑了。
那时有电影看,过年过节一般。姚村放电影,李村的人会来看,还有邻村的人也会赶来。至今记得,好多次看到别村来的一位年轻女郎,身材高挑,头发高高挽起,整齐地盘成一个圆圈,的确良衬衫,喇叭裤,和同来的女伴谈着笑着,现在也快到六十岁吧,是否还那么时尚呢?
后来村里盖了大会堂,条件好多了。第一次看电影,我正奇怪幕布怎么还没挂起来呢,电影就开始了,原来是可以直接投射到白粉墙上放的。开始卖票,位置好的五分钱一张票,位置不好的三分钱一张票。电影放到一半时,管理人员还打着手电筒来查票,调皮的小孩东躲西藏。
有一回碰到邻家男孩美林,问他晚上看什么电影,他说放两部电影,一个叫《梁山伯》,一个叫《祝英台》。我很兴奋,这下可以看个够了,谁知道放完一部就开始走人,原来放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海报那里上一行写梁山伯,下一行写祝英台,“与”字小小的,夹在上下两行之间,人家理解错了。
至今记得看过《五女拜寿》,还有《宝莲灯》,这些电影爸爸出差时看过,就讲给我们听。五年级时看了《画皮》,对里面的“鬼”害怕至极。学校在村头,我家在村尾,很长的一段路,因为总担心有“鬼”出现,晚自习后不再敢独自回家。爸爸先让妹妹每晚陪我,妹妹无论走前头,还是走后头,我都不满意,质问她是你陪我还是我陪你。世界上是没有“鬼”的,但我还是有点怕。后来,爸爸去跟校长说,就让我住到学校去了。
再后来在外求学工作,和姚村电影无缘再见,与家乡也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