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山水间的省思与气度——庆元散文群创作综述
2023年11月13日 14:37来源:庆元网 作者:周维强

  宛如推开一扇古意之门,我看见的是一帧帧清新、脱俗而富有情韵的画卷;又好似走进了一片诗文的田园,在返璞归真的山水佳境里,欣赏着一篇篇扣人心扉的佳作。这是独属于庆元散文群创作的彩图,奖赏那些在散文花园里辛勤耕耘的写作者们。

  翻开近年来庆元散文群创作的成绩单,无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在韦晓光、叶树生、杨志豪等80年代就已活跃文坛的前辈作家的带领下,涌现出像叶琛、管朝涛、吴丽娟、吴少云、吴清泉、吴鸿芬、沈秋芳、吴严林、张爱花、李晓娟、吴守全、吴丽萍、陈化诚、陈珊珊、叶彩玲、吴锦妫等一批埋首于秀丽山水间的散文写作者,他们集中发力,将庆元的散文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引起市域内外的关注。近日收到吴丽娟的散文集《过咏归桥》、吴少云的散文集《乡村背影》《小木窗》以及管朝涛、吴清泉、吴严林等诸位作家发表在期刊的散文,阅后颇为欣喜,遂将感怀文字诉诸笔端。

  管朝涛的散文有着一辨即明的文风,他的《大伯》和《往事温柔》两篇散文是我读了好几遍的作品。在对生命内在的追寻和拷问上,管朝涛的思考已经有了新的发现。对时间的流逝,对个体生命处在漂浮不定状态下的审视,作者凭借着自己敏感的触觉体验,深入到人生记忆的肌理,试图拨开混沌的世界,发现人性的良善以及被苦难摧残而成的向上的心灵之光。管朝涛的文本语言真诚可感。海德格尔说,散文的本质就是语言。汪曾祺老先生活着时也常说,写散文其实就是写语言的美感。管朝涛的散文语言自然而质朴,纯净而温情。看似漫不经心地叙述,实则在节奏有韵的情感里,注入了个人对人情世故的看法。他总是借一件是一个人一个记忆来还原这个世界的本源面目,有乡土经验,也有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痛感与人生轮回。我读管朝涛的散文,如同进入他布景的一个影片之中,在地域风情和个体经验的双重色彩里,感受到的是一个创作者最本真的情感状态。其实,这种状态,恰恰是作家的诗性彰显与人本关怀。

  吴丽娟的散文文笔细腻,生活气息浓郁。此番结集出版的《过咏归桥》,由文汇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习作61篇。感怀抒情的,收录在第一辑“星空下的思念”一卷;第二卷“山居听雪落”,以行吟抒怀为主,记游的愉悦心情跃然纸上;“我家的香菇简史”一卷,写自己的亲人,写自己在庆元的日常生活,读起来,温情而真挚。吴丽娟的散文表达着爱与感恩的主题,对父母的爱绵长、恒久,对子女的爱赤诚、真挚,对爱人、师长、友人的情,时刻记在心上,哪怕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在作家笔下记述下来,都是令人动容的。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每一个细节都是亮点。同时,在捕捉日常生活细节上,她也有着令人惊叹的细腻笔法。比如在《老房子》一文中,她以“老房子”为引子,串联起自己的童年、少年生活,及至成年的回首,一次回望,却泪水涟涟;而在《奶奶的粽子》一文中,则详细记录了奶奶如何包粽子的过程,在这个亲人相互理解,把亲情融入到美食制作的技艺里,完成了心灵的沟通。她能将自己的思绪游走在岁月的记忆里,目光所经之处,皆是景色。在心灵的版图上投影时代的变迁,以心地纯良践行着自己的文学理想。读吴丽娟的散文,如同倾听她诉说那些远去的人和事。有别于单纯的感怀与抒情,她的散文中包藏着庆元独特的地域情感和地理元素。在展示岁月沧桑,提炼人情世态上,用一种独特的目光,在岁月深处记录记忆的生活。《过咏归桥》《致米粒书》《古宅年味》等,都是我反复阅读的篇什。

  《乡村背影》《小木窗》两本书的作者吴少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文学创作了。在《乡村背影》一书中,吴少云着重书写了乡事、乡人、乡俗、乡情、乡景。因为心中装着故乡,不论走到哪,乡音如乐,时时回响在耳边。透过作者的深情书写,我们能够窥见庆元山水里蕴藏着的民俗、民情乃至乡人之间的趣事。于我而言,就是在欣赏一幅乡土风情画卷。故乡是情感的本源,是文思生发的地方,对应的是作家的记忆、思恋以及复杂的精神慰藉。在故乡连接的想象中描述故乡,更有着泪如泉涌的情感反馈。《小木窗》是吴少云的另一本散文集,依旧以故乡为母题,在“故乡,一幅无须雕琢的画卷”“故人,一曲平凡人生的感动”“故事,一帧难以忘怀的记忆”三辑中,达成个体灵魂的回忆诉求。像《大济印象》《月山来客》《登顶百山祖》等,都是不错的篇什。相较于《乡村背影》一书,在《小木窗》里,吴少云对于故乡的描写更为立体,也更为传神。语言运用上更为灵动,诗意提取上也更有心得。在作家的笔下,诗意的文字复活着曾经的往事,我们能从文章中充分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细节。从某种角度讲,吴少云所写的不仅仅是乡间的生活,还有一种在心灵上重建“心灵景观”的既视感。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存在的,一个是记忆深处恒久不变的。借助审美的感觉,完善故乡的形象,是作家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美好感觉。

  李晓娟的散文《黄田烟火三记》分别写了《鸡壳干锅记》《炖蛋记》《爱刀小记》,语言鲜活、灵动,写的是家长里短,表达的却是人间烟火至纯至美的气息。她还有一篇《看河》,惊叹于对于细节和氛围的把握,娓娓道来,颇具文采。吴丽萍的《往昔微光》《坦诚相见》《与风行》等篇章,是在旧时光里照见自己的影子,那些深藏在时光褶皱中的书写,把思绪瞬间拉回到那些过往,并发出汩汩动人的情愫。吴倩倩的散文《窗外的枇杷树》,借一棵枇杷树引出父爱的深情,读后,让人潸然泪下。她的散文笔调里,还藏着一种素朴、冷静的思绪,借助具体的物象,能够读到作者内心的波澜和情感的传递。好的文章,往往是怀着深厚情感的。吴锦妫的散文《母亲和她的“团宠”》,是一篇纪实散文,作者把母亲养的六只母鸡、十二只鸭子,喻为“团宠”,生动贴切,家禽是宠物,不仅体现了柔情,也体现了乡间生活的乐趣。她的另一篇散文《故乡的那些野果》,颇有小令气息,节奏感很好,可以写成一个系列。散文不在于长短,只在于是否有诗意的美感和个人的思考。

  吴严林的散文《我的阿拉丁神灯》,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进行的解读。作者另辟蹊径,解读出自己对教育的感悟与感怀。同时,作者深得这本书的滋养,而获得了教学上的愉悦。范淑敏的散文《黄粿》《老屋》,回忆的是故乡的吃食和记忆里的美好。把无数美好的细节串联起来,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散文。那些一闪而过的记忆和往事,经过一根明线的串联,很容易让人产生最真挚的联想。

  沈秋芳的《我家的四条狗》则把每一个日常作为生活的情态,足以洞悉她日常叙事中的美学新变与精神建构。吴清泉的《炊烟袅袅幸福长》描摹的是一幅温情怀乡的乡风图景,更是他本人的一次精神原乡。吴鸿芬的《外婆的山翠湾》、张爱花的《忆端阳》、陈姗姗的《母爱无痕》等,都能够从生活的细部出发,关注人的心灵状态和精神思考,不论是写器皿还是写动物、炊烟、节日、母爱,都能够在文学的范围内,嫁接自己的情感,写出内心的感悟。散文就是要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写真实的声音,写真实的思考,为美丽的心灵披上灵性的外衣。

  在这里,不得不再提叶琛的散文。叶琛是第一个从庆元走出去的中国作协会员,他在写诗之余,也将散文写作作为一种补充。叶琛的散文兼具诗人的敏感和深思,他的散文集《在雨中叙事》入选浙江省青年作家“新荷文丛”扶持项目。他的作品打动人的地方在于那些个人的心路历程和生命的感悟,在那些情感隽永的篇章里,能够感受到作者生命的自我袒露,那些情感与歌哭,俗世里的恋栈和超然物外的通脱,让人久久回味。他有诗人的情怀,所以他的散文里,有诗人悲天悯人的关怀。也正是因于这些,其时间纹理之下的空间立体感瞬间跃然纸上。

  不可否认,散文容易上手却很难写,想写出精品写出佳作更是难上加难。除了平时要有大量的生活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文本输出,还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感觉和思考。同时,大量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庆元的散文作者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这是令人欣喜的。同时,庆元县文联的《庆元文艺》每年定期出刊,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虽然只是一本内刊,却是庆元文学爱好者的阵地,有了这个阵地,就可以以此为跳板,让自己的作品走上更高更大的历史舞台。一个极具地域辨识度的散文创作队伍的形成,和当地作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基层作者团结在一起共同研习文学创作的氛围是分不开的。一群浙西南山水间的散文写作者在纸上接力,他们以内省的态度观察和书写,那些兼具灵气与厚度的一篇篇散文,让庆元散文群体有了更多“出圈”“出彩”的可能。期待庆元作者的散文创作能够持续绽放独属于自己的梦想之花。

  作者简介

  周维强,从事评论写作多年,浙江文学院青年作家班学员。在《中国艺术报》《中国作家研究》《民族文汇》《当代教育》《新疆艺术》《女作家学刊》《星星诗刊?诗歌理论》《青海湖》等报刊发表评论数百篇。荣获“钱潮杯”首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入围首届杭州青年文艺评论大赛奖,获第五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提名。

    (编辑:陈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