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挖土豆随记
2023年06月19日 16:42来源:庆元网 作者:吴晓丽

  一片颜色、一把锄头、一亩耕地、一个背影、一担收获、一个微笑、一份希望……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生命的野合是那样的自然和洒脱,不禁让人想起沈从文《雨后》《夫妇》中“乡下人”的特点——单纯而又宁静。

  田园乡土、山水画卷、清秀蕴藉,不染城市纤尘。泥土的气息里透露着孕育的希望,连呼吸都能感受生命的意识。是的,在土豆的陪衬下,泥土不再是那么的粗糙,土豆的培育着实体现了“乡下人”的艰辛和诚恳,默默散发着休闲恬淡,拾起那根茎相连的土豆,金灿灿、圆滚滚的,“乡下人”明白什么是为生而生,什么是自然赋予的生命的收获。

  “乡下人”的人性自然而纯美。炎热的天,炙热的光,神奇的色,土豆被装进了事先准备好的“蛇皮袋”中,当然,不是偶然,也不是随便就可以装上满满的两袋,甚至有些还在泥土里吸取着大地的精华。“乡下人”拿过扁担,利索地将“蛇皮袋”分别系在扁担的两头,铆足劲“嗨”一下就将扁担扛在了肩上。瞬间让我浮想到那再也熟悉不过的背影,那也是全天下父亲的背影,扛下了所有。

  “乡下人”自然形象的烙印,清晰记得小时候的五一劳动节及十一国庆节,那是真正放假参加劳动的节日。五一节刚好是插秧的时间,跟着父母亲到田间地头,那是一种自由放飞的感觉,赤脚踩在那根本不适应的田埂上,脚底板被“按摩”的滋味,让你想后退但更想前进。田埂并不宽,摇摇晃晃地走着,验证那句可能被风一吹就会倒的惊悚,但还是勇敢地“闯荡”,拔秧苗、抓泥鳅、摘覆盆子、不时地跟对面的大伯吆喝几句。还有一种期待,那就是田间的“野餐”到了午饭时间,迫不及待地打开事先蒸好的盒饭,那香气扑鼻而来,感觉整个世纪都没闻过那样的饭香,配点带来的小笋炒肉,“乡下人”还会给我现场自制的筷子,虽然不够精细,但那种有自然、清香味道的筷子也就那个时候可以“享用”。那是一家人最美的午餐,看着大家鼻尖上、脸颊边、手指间未洗净的泥土,大家都笑了。傍晚夕阳照在田间映射着浑浊的田水,那是《春播》运转的杰作,“乡下人”娴熟地挑着秧苗,我紧跟其后,手里也不忘拽上两捆,“乡下人”的背影就这样被烙在了记忆里。

  五一播下希望的种子,到了国庆放假是收获的季节,跟着“乡下人”去摘回丰收的果实。那时的田间地头没有水,更加自由,割下来的稻谷,一戳一戳地搬到简易的“打谷机”旁边,集中将稻谷打下来,这也只有“乡下人”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我跑了几趟之后就没什么力气,偷懒在一旁玩桔梗、抓蚂蚱、找野果……突然,天气变化要下雨了,赶紧跑回田里,帮着“乡下人”一起将稻谷装入袋子,然后又是熟悉的前后一袋,挑在肩上,赶紧往家里赶,这次我是在前面,因为怕下雨了,我脚步太慢,跟不上,时不时我往回看那种说不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背后的那个身影也将是抹不去的记忆。

  风日里长养的黝黑的皮肤,淳朴的双眸,闪耀着仁厚的光芒,衣衫褴褛托衬着并不沧桑的背影,娴熟的耕作,彰显自然与和谐,肩上扛的永远都是那座“山”。

    (编辑:范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