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过隆宫里地、莲湖、中村、黄坑、张地、生塘、源头等村庄,唯有“隆宫山予”名字如雷贯耳却未曾谋面过。壬寅年大雪过后第二日上午,承蒙县文联邀请采风机缘,得以见识这方钟灵毓秀的宝地。
隆宫位于庆元县西南部,与福建省政和、松溪县毗邻,素有“三地一乡”之称,而“隆宫山予”正是“从山间,到身边”的生动实践。
置身“隆宫山予”门前,仰首瞭望,蓝天白云飘飞群山之外。远处突起一峰名曰“山岗尖”,携手系列旗峰,层层聚向隆宫宝地,而“隆宫山予”屋后,也有三个奇峰相应坐列,当地人称之为“笔架山”。
隆宫乡域之萦回的奇峰峻岭和灵秀的壮美山水,定然是藏风纳气和人杰辈出之地。故而引起笔者对隆宫乡域人文历史的兴趣。事实上,探究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往往要从它的基本概况和历史沿革着手。
显然,由蒲潭经莲湖过隆宫至张地的古道最是见证历史。据当地老者介绍,隆宫古道始建于明末清初时期,其中由里地经莲湖到隆宫古道约5千米,路面皆用块石铺砌,最窄或最宽处各为1至2米左右。
如今该条古道已经少有人行,特别是里地白沙至莲湖段基本损毁,即使尚存路段也已经茅草萋萋。遗憾的是这条古道在官方的史料中居然没有记载,仅是当地人知晓。古道一头连着村庄的沧桑历史,一头接着隆宫乡村振兴,惟有山涧中的淙淙清流,不舍昼夜地一路向东。
隆宫乡域山高林密,林木资源十分丰富,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竹木制品发祥地,至今还遗存1970年代的木制品厂和1980年代的筷子厂。
也正是山高林密的原因,又是三县交界地带,所以隆宫还是红色革命的活跃地,以致隆宫张地、黄坑、小关成了红色基因传承的热土。
二
倘若在拍摄物象时,柿子无疑是在众多果实中比较上镜的一种。在笔者印象中,柿子像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朴素村姑,清高地守望在村头水尾。笔者见过一些背影是虚化朦胧的黄墙黛瓦,前景是清晰写实的红润的柿子图。虚实之间,是柿子在向人们讲述秋去冬来的轶事。
位于浙南闽北洞宫山脉的隆宫乡域每个村庄都有柿子。不论是种植还是野生,到了霜降时节,它们宛如一颗颗火红的灯笼,光彩夺目。
如笔者在三门亭一老屋门前瞥见的情景:挂在枝头的上百颗柿子,在霜风寒露的吹拂浸润下,渐渐变成或浅黄或橘黄或绯红或深红……
早前生长于村头水尾的柿子红了,便会被主人采摘下来仓储,俟悉数红透后,再挑到城镇的街头巷尾叫卖。而今许多村庄里的柿子,即便暗黄稀红还挂在树上,或成为鸟食,或被风吹干,抑或是落地成泥。柿子不仅令笔者叹为观止,还可借助镜头将其定格为另一种乡愁。
“隆宫乡得益于近年来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目前这种活力带来的生机,正是隆宫乡的底色。”乡人大主席吴方兴同笔者说。
沿着莲湖段古道往前走,每一步都是不一样的风景,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如今,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隆宫乡的基础设施、产业振兴得到长足的发展,更让人欣喜的是,隆宫乡的人文历史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加以挖掘,并将在隆宫的乡村振兴中赋灵著秀,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