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乡土人文   正文
[中国国家地理]庆元:浙闽之间有个罕见的“廊桥王国”
2015年03月18日 16:51   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  

 

  民间仕绅,为廊桥建设和文化传承立下了不朽之功

  在月山村历史上,吴懋修是一个风云人物,他曾任南明政权兵部司务,兵败后返回庆元老家。随着清军一统江山,他对光复明朝不再抱有奢望,于是把精力集中于建设故里。吴懋修对月山村格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带领全族人营造了一处隐于深山的“故国遗村”。吴氏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伟大的景观作品——他主持营造的吴文简祠和修缮的多座廊桥、规划设计的船形村落布局,以及宗谱中记载的“举溪八景”,都一一铺展在月山村这幅山水画长卷上。

  坐落在县城的咏归桥,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历史上屡毁屡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杨芝瑞发出倡议重建咏归桥,带头捐俸银五十两,并亲自制订建桥方案。《明史》记载,七品知县一年俸禄是45两白银,也就是说,这个父母官为廊桥捐了一年多的工资。

  吴懋修和杨芝瑞是古代仕绅阶层的优秀代表。在这些“意见领袖”影响下,乡民把钱财、精神都奉献在廊桥身上,这样的善举千年来从未间断。

 
 

  在极其闭塞的庆元,这些仕绅的影响力要远超其他地方。仕绅,在廊桥建设大舞台上扮演着总规划师和投资人的角色,他们多是取得过功名的退休官员、返乡隐居的文人儒生、见多识广的望族长辈、财富学识兼备的儒商。这些人大多精通儒学理论和风水学说,又有浓厚的乡土观念。为了给家乡营造好的风水环境,他们要么亲自参与廊桥设计,要么出资捐造廊桥,以廊桥为载体,将文人社会的审美观传递到普通民众中。

  当代廊桥营造的没落,除了时代变迁和技艺失传,更重要的原因是乡绅阶层的瓦解。乡绅的消失,也意味着古典式的乡村审美体系走向式微。在许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中,我眼前再也没有看到类似于月山村这样,将传统美学演绎到极致的范例。庆幸的是,廊桥营造、修缮的上千年传统在庆元县还艰难地保留着。

  与庆元相隔不远的泰顺县,其廊桥早就名声大噪,正在热火朝天地打造“廊桥之乡”——不过,泰顺只有廊桥30多座,数量是庆元廊桥的1/3,廊桥年代、跨度、类型丰富程度均不及庆元廊桥。那么,庆元这个名副其实的“廊桥王国”,为何长期不为外界所知呢?

  庆元当地摄影师范敏姿向我提供了一个答案:“在庆元,廊桥是村落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这里的人并不想过度地宣传廊桥,他们更加注重古物的修缮和工艺传承。名气大了,就要被过度开发,人多热闹了,生活就会受影响。我们不想让这样的矛盾发生在庆元。”

  筚路蓝缕,造成了庆元人内敛的性格;山川阻隔,又一定程度上封闭了他们的思想行为。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有些随意,似乎早忘却了自己“尊贵”的身份——庆元之名,本是源自800多年前的南宋年号。在全国两千多个县级行政区域中,有这种“待遇”的地方屈指可数。除了古代的辉煌,当代庆元也不缺少新发现:上世纪70年代,庆元亚高山地带发现了全球绝无仅有的3棵百山祖冷杉;1996年,日本学者秋谷裕幸教授发现庆元方言完好地保存着唐代以前直到商周时代的古语、古音; 2006年,月山村周边溪谷发现了华东最大的火山岩区和古冰川活动遗迹……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廊桥之外,在乱峰插云的“浙江屋脊”庆元,一定还有更多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

  (图片详细说明及部分插图略)

(编辑: 周爱琴 )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