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县青瓷文化展正在展陈
●庆元县有史以来历史价值最高、做工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展陈
●胡紘夫妇文物首次展出
●展出国家一级文物六件

瓷器出深山
为深入挖掘和弘扬庆元宋韵文化、青瓷文化,推动瓷文化复活,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近期,“宋韵华光·天青淬色”庆元县青瓷文化展在廊桥博物馆二楼展出。
本次展陈主要有青瓷历史文化、胡紘夫妇文物和6件国家一级文物,以及唐代、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时期青瓷藏品,极为珍贵。展览的展品数量较多,种类丰富,文物涉及到陶器、瓷器、金银器等,不少展品是首次公开展出。其中,南宋龙泉窑粉青釉梅瓶和南宋龙泉窑象钮盖罐堪称巅峰之作。
为何有如此丰富多彩、规模浩大的青瓷出现在偏隅的庆元?
南宋庆元三年,因胡紘之请,析龙泉南乡置庆元县,此为庆元历史上有正式县级建制之始。南宋庆元首任县令富嘉谋在其《建县经始记》中记载,南宋庆元县域包括今龙泉市小梅、查田、茶丰、青溪、四源等地,迁居于此的季氏、鲍氏、叶氏、吴氏等大家族,以其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推动了青瓷产业在今上垟、竹口一带的发展,形成了以粉青、梅子青等釉色为代表的青瓷产品品系,彰显出尚雅的生活情趣。

千峰集翠色,窑火照南天,是当时庆元辉煌瓷业的真实写照。由于宋室南渡,北方窑系的汝窑、耀洲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庆元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壮大;由于庆元窑区富产青瓷主要原料“紫金土”,并盛产优质木材,是庆元青瓷发展的必备条件;又由于庆元是瓯江、闽江、赛江三江之源,水中含铁量高,是烧制薄胎厚釉青瓷的重要因素,同时,因水路运输便捷,使藏在浙南深山中的明珠通过水路走向世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因素使得庆元的窑火愈发鼎盛,从而影响深远。
据《庆元县志》记载,庆元县“舟车幽阻,少于兵戈”,相对安定的环境有利于促进瓷产业的持续繁荣发展,孕育出了特有的建窑系“黑珍珠”——潘里垄黑釉瓷盏,与南宋斗茶风尚相得益彰。庆元青瓷还深刻影响日本“禅茶一味”,通过对珠光青瓷的器物类比,庆元上垟烧造的青瓷与珠光青瓷非常相似,从而揭示了松源禅师吴崇岳与其再传弟子村田珠光与庆元青瓷的渊源。
庆元孕天青
胡紘在生前为庆元建县,去世后也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遗产。胡紘墓出土了非常多的象钮盖罐,以展陈的两件最为精美。
宋人对于单色釉追求两种颜色,一种是天青,还有一种粉青。据传,天青色是五代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做梦时,梦见了雨过天青的颜色,他醒来就写了一首诗,叫“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这件天青色的象钮盖罐,就体现出了当时皇帝的一个审美,是非常精美的一件器物。
另一件粉青色的象钮盖罐,也是龙泉窑的代表作之一,因龙泉窑的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最为出众,这件粉青的象钮盖罐,釉色精美,薄胎厚釉,灵动非常。“这两件器物,体现了当时整个单色釉的一个巅峰的釉色,是非常难得的一个精品。”陈化诚说。

摆在象钮盖罐的对面是国家一级文物龙泉窑粉青釉梅瓶,这是南宋中期的一件产品,通体是粉青釉、小盖、小口、丰肩、收腹、圈足,是典型的宋代梅瓶,做工精美,薄胎厚釉,素面无纹,这也体现南宋的审美情趣,简约而不简单。
“这件梅瓶,它也填补了我们龙泉窑系的一个空白。”县文广旅体局文保所副所长陈化诚告诉记者,为什么这么说呢,他阐述道,龙泉窑系的巅峰时期是在南宋中期,以薄胎厚釉的产品见长,但龙泉窑系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一直在寻找这种过渡时期的产品,而这件瓷器的出现,就恰好证明了当时龙泉窑系整个工艺的变迁。
胡紘及其夫人墓出土的这批高质量的文物,其中龙泉窑瓷器数量多、品质佳,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尤其重要的是,出土纪年墓志为器物提供了确切年代,为同类龙泉窑产品提供了断代依据。此次考古发掘是丽水乃至浙江南宋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对于研究南宋中期的墓葬结构、随葬品组合以及南宋葬俗礼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唐代的青瓷到清末的青花,庆元瓷业一路走来,经历了土与火的淬炼,走过辉煌,展示最斑斓的色彩,最终融入历史。通过本次展览把庆元的瓷文化彰显的更加鲜明,为打造“宋韵庆元”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 (编辑:范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