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博士江禹函将“论文”写在菇乡大地上
高山稻田中逐梦的“田螺姑娘”
最近,在上海海洋大学实验室里,在读博士、百山祖镇合湖田螺共富工坊技术指导员江禹函,正有序开展“合湖田螺”相关实验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合湖田螺’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关键环境因子对‘合湖田螺’分子生物学的影响,以及‘合湖田螺’适口性饲料等,这将为保护种质资源、培育和推广新品种、提高产量打下基础。”江禹函说。
江禹函是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目前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专业的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稻渔综合种养。一直以来,她对螺类研究颇为痴迷。百山祖镇位于庆元县城东北部,因地理位置海拔相对较高等,出产的“合湖田螺”壳薄、味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也逐渐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因此,江禹函更是对“合湖田螺”心驰神往。
今年以来,该镇招引“归乡人”刘卿创办浙江硕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联合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共建博士创新站,探索研究“合湖田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江禹函便主动请缨,成为该镇“星期天工程师”团队成员、“合湖田螺”共富工坊技术指导员。此后,她便多次深入该镇高山田间地头,详细了解当地农户田螺养殖现状、面临难题、发展意愿等情况。
针对“合湖田螺”繁殖产量低、出苗率差、仔螺死亡率高等技术难题,江禹函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研究温度、溶解氧等因素对田螺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为合湖田螺的物种保护和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在她不懈努力下,“合湖田螺”产出效益有了明显提升,70颗种螺可以产出1斤商品螺,相当于25元的投入有50元产出,农户的利润率高达100%。
此外,江禹函还经常“泡”在养殖基地里,依托专业知识为村里的农户们开设“田间课堂”,对“稻+田螺+鱼”共育新型种养模式进行现场指导,深入浅出地讲解稻渔生态养殖模式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点,推广饲料定量投放、藻类培育、富硒施用等新技术。在她的指导下,“合湖田螺共富工坊”带动新增50亩以上稻螺(鱼)种养大户23户,新增小面积养殖户160余户,有效促进偏远山区村庄的富民增收。
“合湖田螺”有“高山鲍鱼”美誉。为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合湖田螺,江禹函还当起了“宣传大使”。在今年8月举办的合湖田螺推介会上,她为嘉宾们介绍“合湖田螺”的生长环境、细腻口感和丰富营养,并对“合湖田螺”今后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当天,她促成销售订单10余笔,销售额达8万元。
目前,江禹函已发表SCI论文3篇,发明专利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研发项目2项。“我很荣幸将论文写在稻田里,今后将不遗余力做好科研成果的突破与转化工作,让更多农户真切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江禹函说。
- (编辑:周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