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散文随笔  正文
烟雨濛濛罩濛淤
2019年11月26日 09:40  来源:庆元网  作者:吴莉玲 

  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而在这春寒料峭的烟雨三月,择日不如撞日的我在春雨绵绵的天气里,再次遇见了濛淤村,遇见了一个不一样的,烟雨濛濛的濛淤村。

  都说濛淤之魂在桥,濛淤之韵在水,濛淤之美在人,这话果然不假。走进濛淤村,初入眼帘的,便是那潺潺流动的杨楼溪,家是小桥流水人家,水便是灵动的所在,说来也怪,杨楼溪一路飞奔,到濛淤境内之后却变得极尽舒缓,流淌出一片开阔之地。沿着仿古大道信步前行,只见八角凉亭古色古香,卵石花坛韵味十足,溪水两岸,一边是仿古生态建筑的昶园四合院,一边是古朴典雅的廊桥故里民宿,两幢建筑不争不抢,相得益彰,静卧在溪水之上的,便是雕梁画栋的濛淤桥,数百年沧海桑田,它屡毁屡建仍屹立不倒。

  濛淤桥位于濛淤村,东西走向,全长35米,面阔4.5米,净跨28.42米,矢高8米,曾是串接庆元县与东部的重要交通要道,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该桥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后毁。明嘉靖五年(1526)邑人叶亨重建,后被洪水冲毁。清嘉庆十四(1809年)邑人吴昌兴倡建。清光绪进士、庆元知县何文耀曾诗云:“濛淤砥柱挽狂澜,杰阁层檐得大观。百尺桥飞虹掩映,双溪环抱水团圆。僧居古寺钟声静,人倚危栏月色寒。我欲乘风兼破浪,凌空长啸白云端。”张恪忠也曾赋诗《濛淤桥》:“峰峦环抱锁溪声,百丈流虹饮涧横。我欲招寻题柱客,长门恰喜倩长卿。”

  数百年过去,时至今日,读着这样的诗词,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当年的壮阔景像。而不幸的是,1995年3月10日,一名流浪乞丐夜宿桥内,不慎引起火灾,廊桥被烧毁,仅留两岸石砌桥墩和东桥台一座土建桥门。2010年6月,热心群众成立濛淤桥重建暨应岭岚古道文化协会,发起重建倡议,81名会员积极募捐、备料,并于2010年6月按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动工重建濛淤桥,截至2011年6月底,协会共收到捐款捐物、投工投劳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参与捐助的人数达到1200余人。2010年6月30日,祭河正式动工,历时一年,至2011年7月,濛淤桥建成完工。

  我走在濛淤桥上,惠福寺的梵音从桥的一端传来,余音绕梁,将我从遥远的记忆中拉回现实,却也令我心安,让内心浮躁归于平静。踏着廊桥自在独行,欣赏古廊桥的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回眸一瞬,却蓦然发现桥下的溪边竟有人居住,守庙的老人正站在窗边回望着我,也许正在好奇,这奇怪的姑娘为何要在这阴雨天气来探访古廊桥吧,相视一笑,真是让人有一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的意境,一切仿若梦里水乡。

  庆元是一块红色热土,刘英、粟裕、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指挥过著名的斋郎战斗、竹口战斗。2005年斋郎村修建红军纪念亭时,粟裕夫人楚青为纪念亭题写对联:“孤军深入庆元地,壮志开辟浙江天”。濛淤村,虽然不曾如百山祖斋郎村一般,有众所周知的斋郎战斗红色文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也曾挥洒过铮铮铁骨鲜红的血,也曾流下过英雄儿女滚烫的泪。

  1934年8月28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后续部队行至濛淤桥时,已是午后时分。当另一路拦阻红军的丽水保安分处军士队第二队及庆元保安一中队,闻报红军冲破保安第一队的布防,已向庆元县城前进,就抄小路从石记岱尾追而来。行至濛淤与红军的后勤炊事兵相遇,误认为是国民党张克部队,便问:“你们是哪支队伍的?”当时红军对外也称一、二、三支队,又因双方均穿灰色军服,红军回答:“是第三支队。”保安队看他们挑着炊具,不是战斗部队,就说:“快去报告你们的队长,今天来的不是土匪,是红军。你们停一停让我们先走。”恰巧红军伙夫也背有枪,一看不是自已人,遂趁敌不备,突然投入袭击,扳起枪打死保安队一名军官。经一番激战,打得保安队满山乱窜。一时间军帽、刀枪满地。濛淤相遇战,红军炊事人员击溃保安队,缴获枪弹颇为丰厚,还有几名俘虏。但红军也因此牺牲了2名战士,多人受伤。

  战争年代虽已过去,但历史却从未曾被濛淤儿女淡忘,2012年10月,13米高的“浙江庆元革命老根据地县纪念碑”在红军濛淤桥战斗遗址附近的高地上庄严落成,那直刺苍穹的纪念碑,见证着现今濛淤人的理想与责任。

  庆元境内古道繁多,纵横交错,好似蛛网一般遍布,它们无疑是庆元乡村版图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濛淤区块古道主要由西川、黄石、应岭岚等古道组成,属中国三大古道之一“浙闽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岭岚古道起于应岭尾村(兰溪桥水库大坝边),止于五大堡乡濛淤村,全长约五公里,据记载,古道开筑于南宋初年,至今已有870余年历史,在329省道开通以前,是东部乡镇及福建寿宁通往庆元县城古驿道中的一部分,虽历经损损毁毁、修修复复,但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西川古道,则是起于五大堡中心小学,止于西川村口(西坑头),在水岙亭有一分支通往濛淤村,全程约三公里,曾经是村民过往的交通要道,古道就地取材,由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与泥土相嵌垒成。

  黄石古道,起于五大堡村(乡政府对面),止于黄石村,全程约三公里。古道完整、路宽、基石完好,古道上有一座凉亭,石砌人字顶,亭边绿荫覆盖。凉亭过去不远,右手边紧邻古道有个银坑洞,洞如小隧道,约可供一人前行,洞外边的石壁上有正德七年的石刻,在银坑洞有一分支直接通往濛淤村。

  三条古道虽各具风韵、独具魅力,但古道两旁,却都是古树高大茂盛的景像,参天古树叶叶相护,为游人高擎起一把把翡翠般的碧绿巨伞,全程风光旖旋,令人陶醉,沿路上更有大大小小的以山石叠砌、人字型盖顶而成的凉亭,如半岭亭、葫芦亭、护荫亭、濛淤荼亭等,亭内两边用宽大的横木搭建成长凳,可坐可躺,夏天人歇其中,山风穿门而过,极为凉爽。

  应岭岚古道与西川古道、黄石古道有机整合为一体,被人们冠以“江南最美古道”的美誉,更成功获批“原生态摄影、绘画艺术创作基地”,吸引了大批婚纱摄影公司和摄影爱好者来此。

  烟雨之中,我就像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徐徐走在村庄的马路上。随着新农村的建设,道路两旁家家户户的房屋都经过统一的规划,装上了整齐划一的木头原色窗棂,而每家门口挂着不一样的家训深深吸引了我。我逐字逐句诵读,读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到了“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还读到了“远山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这些教人向善、求真、尽美的谆谆教诲,无一不体现着父辈对子女的立身立业、为人处世的训诫与爱。我想,也正是因这祖祖辈辈的勤劳、和睦、凝心、聚力,才使得濛淤越来越好吧。

  我也愿生活在这样一个村落,依山傍水,晴耕雨读,听鸟鸣晨起,伴蛙声入眠。

(编辑:徐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