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濛洲艺苑  正文
[阅读评论]乡情的呼唤 良知的坚守
2018年04月02日 14:51  来源:中国庆元网  作者:李莉 

  ——读小说《黑木耳》

  文学的功能是良知。小说《黑木耳》以正面的价值观,塑造了一个技术过硬的脑外科医生的形象——父亲王一刀。父亲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了家乡县城,他的心中,是对乡民的爱护,他的肩上,扛着对乡友的责任。

  读着故事,不知不觉中,那苍茫的大山、那对于乡土纯粹的热爱,将我带入了情境。其中体察入微的生活细节和鲜活的语言,为人物增添了真实性和说服力。所以说,真正走进我心底的,是那种切身相关的生活味道,是气息相通的身边人物。

  关于医生父亲的奉献精神,文中没有呼喊过一句口号,而是时时透露在了字里行间。从爷爷山上劳作、意外摔成重伤,没能得到准确救治,父亲开始确立了学医的志向;到工作之初,坚持回到小县城,对白色与纯净有了偏嗜;再到坚持救治同村伙伴林铁,救回了性命,却留下了瘫痪的病根,面临病人家属的讹诈,父亲提出自己付掉治疗费用、并适当资助林铁家里。这原非他的职责,但父亲说,这是一个医生应有的关爱。

  当医闹等各种打击接踵而至时,“奉献”被“善良”同情,世界显得万分无奈。多重的打击之后,父亲简单的纯白世界染上了繁杂的色彩,他感到模糊了。幼时的

  情谊抵不过金钱的诱惑,救命之恩反被林家以怨报德,医闹的结果就是,父亲的双眼见不得白色了。

  “非白即黑”,这是父亲生活色调的概括。然而,具讽刺意味的是,平生第一个教会父亲认识黑木耳的,正是林铁。被林家医闹后,父亲戴上了墨镜,只能见黑色,便开始钻研黑木耳的用途了。但准备做黑木耳养生讲座的父亲,一次意外,死在了骑摩托车回家看奶奶的路上,一个生命戛然而止。

  此时,母亲心中很是戚戚然。但值得欣慰的是,父亲留下了令人怀念的医术和品德,医院同仁们敬重他,养生界的人也记得他。一白一黑,成为了父亲毕生的写照。

  通观全篇,我感慨于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视力。比如林家人讹钱时,他们套用社会上常见的手段,以追求变故后自身的最大利益。看着他们以各种手段医闹,让人哀其不幸,却恨不起来。明明是林铁自己,面对妻子的唠叨与催促、恼恨自己后半生没法站立,才选择了轻生,但林家人不以为鉴、毫不反思,反而削尖脑袋寻求个人利益。

  文中没有说教,却令人警醒,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坚持起码的道德底线,自觉地用良知和羞耻感约束自己。

  小说文笔扎实,娴熟地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手法,从春节跟着母亲回老家看望奶奶,展开回忆,一路埋下伏笔,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小说中的人物,是对生活的升

  华,有总结、有提高。在情节的构造上,作者游刃有余,环境的烘托、细节的雕琢也让人回味无穷。老家的山,摇曳的竹林,天空的云,被作者信手拈来,或映衬人物心情,或推进情节发展。“周遭是层层梯田,从大丘到小丘消失在座座青山怀抱中,围着村庄的群山叠叠高耸,又消失于白云之间……泥墙瓦砾上饮烟袅绕。房前屋后盛开的桃花就是家家户户烧旺的锅灶,整个村庄就完全是一大锅煮沸的日子。”便是单独拎出来,也是一段可赏的文字。

  这部小说看起来反映的是医患关系,但真正想说的是乡情,书本也不时穿插类似情节。父亲怀念儿时玩伴嬉水的水塘,奶奶怀念以前爷爷手写的对联,“小溪也已干涸。老家的泥瓦屋现在连一幢也找不到了,以前家家户户开着门等燕子归巢,现在回家就门一关,整个村庄再也觅不到燕子的踪迹”。书的最后也回归到了“乡情”这个主题。

  燕子归来觅旧巢,心之安处是吾乡。父亲经历过嘈杂的心,在潜心研究黑木耳之后,于故土寻得了一份宁静。其实,每个人都要在家的温暖中,才能解除所有戒备,放松下来。家,承载着心底的温情,是我们忙碌之后歇息的港湾。

(编辑:陈沛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