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乡土人文  正文
故事里的廊桥
2018年04月02日 14:52  来源:中国庆元网  作者:练云伟 

  400年前,浙闽边陲小镇——庆元县月山村举溪两岸住着吴、陈双姓族人。吴家有个青年叫如龙,长得非常英俊;陈家有个姑娘叫来凤,生得十分俊俏。

  有一年,月山大旱。举溪两岸的粮田严重缺水,稻苗一天天枯萎。为了争抢举溪水,两族人拿着刀棍隔岸对峙,准备械斗。在祖辈们曾经上演的械斗就要爆发时,人群中突然有人喊道:“还是比武引水吧,谁赢了,举溪水就先入谁家的田。”想不到这一招还真管用,“比武引水”的办法获得大家的认可,并约定第一场比剑法,第二场比臂力。

  吴家派出如龙应战。如龙走到场子中间,拿起一把短剑,“嚓”地向五六十步远的榲树上掷去,不偏不倚。然后,他单手提起大石锁,在场子里绕了三圈,脸不红,心不跳。

  陈家派出来凤迎战。但见她走到场子中间,拾起地上的短剑,“嚓”地一声,短剑不偏不斜,正好插在如龙的剑柄上。来凤再提起石锁,绕着场子走了两圈,终因气力不济,放下了石锁。

  掷剑,来凤胜;提石锁,如龙胜。两族一比一战平,举溪水各分一半。

  “比武引水”之后,如龙和来凤互生爱慕之情。他们还带领两族乡亲从银屏山上开渠引水,既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又化解了往昔仇怨。第二年八月十五,举溪两岸锣鼓喧天,如龙和来凤在乡亲们的祝福中喜结连理。从此,吴、陈两族和睦相处,世代友好。

  后人为纪念如龙和来凤,月山村在举溪上建了两座廊桥,一座叫“如龙桥”,一座叫“来凤桥”……

  庆元作家叶树生娓娓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如龙和来凤“比武引水”事件已经过去近400年了,讲故事的地点就在“如龙桥”和“来凤桥”之间一座叫“一都上管”的亭子里,听故事的人有流泉、郁颜、大喜、美丰、他他等一干作家。听得最认真的是最近的“网红”丽勇兄,人称“蚂蚁哥”。今年浙江高考语文卷诗歌试题《数蚂蚁》就是丽勇兄的大作,那天,30万考生都在揣摩他数蚂蚁那一刻的心理活动。“蚂蚁哥”听故事的样子,跟他数蚂蚁时差不多,低着头,一言不发,若有所思。

  “比武引水”的故事,吊足了我的胃口。以前,我曾参加一些采风活动,一听说要去看一些古民居,我就头疼。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对建筑之类的东西反应迟钝些,廊桥也是建筑,也在我的“黑名单”里,但“比武引水”的故事,让我对廊桥有了些许好感,甚至有了去阅读她的冲动。

  我万万没有想到,这座横跨于举溪之上的如龙桥,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唯一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贯木拱廊桥。导游牌上说,如龙桥因其态势与一侧的山脊相连,宛若巨龙卧伏,而桥身似龙首下探,故名“如龙桥”。

  如龙桥始建于哪朝哪代已无法考证,现存的这座桥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距今也有近400年历史了。几百年来,它扼守月山村的水口,与来凤桥、步蟾桥、白云桥一道,在浙闽边境的举溪之上,弹奏着“二里十桥”的经典乐章。

  庆元,是“中国廊桥之乡”,据说中国现存的贯木拱廊桥只有100座,而庆元独占22座,数量居全国第一,而且穿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我有理由相信,在庆元,有河流的地方就有廊桥,每一座廊桥都藏着故事,走进这些故事,我们就走进了历史。

  在五大堡乡西洋村,我们见到了传说中“兰溪桥”。兰溪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建,1984年因水库蓄水按原貌迁建在此。兰溪桥是中国跨度最大的木拱伸臂廊屋木拱桥,它像一条飞虹,横架在河流之上。桥的另一侧,穿过一片松林,便是供奉香菇鼻祖吴三公的西洋殿。

  廊桥与香菇,是庆元最具特色的两大元素。两种文化在这个叫西洋的村庄交融、辉映,这又是何等的壮观!这座大名鼎鼎的兰溪桥,又该有怎样故事?

  民间传说,早年庆元有一群年轻人在兰溪做香菇,挣了许多钱。由于大家都是光棍,无牵无挂,花钱大手大脚,有的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有一年,几个后生竟把辛苦一冬挣来的香菇钱输了个精光,只好忍饥挨饿,一路乞讨回老家。

  一日,他们在一条溪边的凉亭里过夜。半夜时分,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不一会儿,山洪爆发,洪水冲走了凉亭,他们逃到山上一株大樟树下过了一夜。他们又冷又饿,对天发誓绝不再赌。

  第二年深秋,这群年轻人又去兰溪做香菇,辛苦了一冬后,一个个都挣到了不少银洋。为了告诫后人,他们凑了一笔钱,在当年避雨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取名“兰溪桥”。

  这群年轻人的故事,听起来像是一个古代版的励志故事。不错,它就是一个励志故事!前人在建造廊桥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交通、祭祀、休闲、风水这些因素,然而,当廊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它们就拥有了新的寓意。如龙桥“劝和”,兰溪桥“劝农”,而松源镇大济村的双门桥则有“劝学”之功。

  北宋天圣二年(1024),大济村的吴穀高中进士。十年后,吴穀的弟弟吴毂又考中进士,“双门进士”光耀了吴家门庭。为了表彰先进,弘扬“双门进士”勤奋好学精神,乡人在村口的“临清桥”廊屋两端,各设木牌坊一个,形成“双坊护桥”,也叫“双桂联坊”。从那时起,乡人还把“临清桥”改称为“双门桥”。双门桥的构造与虹桥相似,是中国始建年代最早的木廊桥。

  尊儒重教、崇文尚礼,让大济村的文脉得以延续。这个不足300人的小村庄竟成了一个“进士村”,从宋朝到明朝,大济村为朝廷奉献了2 6位进士,在全国各地任县处级干部的就有100多人,其中,吴克官官至北宋丞相。

  如龙桥、兰溪桥、双门桥,是中国廊桥的三座高峰,建造工艺登峰造极,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我无法用词汇去描绘它们的神奇,但从它们身上,我感觉到了一种比工艺更加珍贵的东西。它们,像一群耄耋老人,总在你耳边唠叨……

(编辑:陈沛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