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散文随笔  正文
往事如斯·石龙街
2018年03月13日 10:17  来源:中国庆元网-菇乡庆元  作者:姚绥 

  旧城改造是当前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石龙街区的改造关系到县城转型和民生改善,其目标是使城市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提升城市的魅力。

  庆元县委、县政府以“阳光征迁”模式深入人心,取得了征迁完美收官。石龙街以老二中校区为主的一系列建筑物进入了历史,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庆元人,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竟也有一些莫名的惆怅。石龙街四十多年来的世事沧桑,历历在目。

  顾名思义,石龙街以石龙山而得名,西起北门桥,东已延伸到大济路。北门桥至横城北路这一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庆元县时始建。石龙街的建造,成就了庆元县城的核心区块,打造了一个集行政、商业、文教、金融等多元化综合体。成熟的生活配套,综合体优势逐渐显现。

  针织百货、五金建材、粮油食品、酒家餐饮、供电邮政、日杂供销、电影院、图书馆、体育馆、银行、书店、学校等都集聚在石龙街上,几乎包罗了人们生活中的吃、穿、用和休闲娱乐。店铺鳞次栉比,人流熙熙攘攘,生活的美妙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

  石龙街区的建成使城底、后田实现了无缝对接。岁月在它的身上仿佛不过弹指一挥间,四十多年的沉淀铸就了街区曾经的繁华,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天地,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58年庆元被撤消县制并入龙泉县管辖长达15年之后,1973年恢复了县建制。县委、县革委会(文革时期县政府称谓)择址老庆中对面,地势开阔的大坂洋田为石龙街区(包括东门老城墙外那一块),启动了石龙街区行政、文化、商业等重点项目建设,菇乡庆元,百业复兴。

  位于石龙街区中心地块,倍受人们倾耳拭目的电影院,设计有1202个观众座位,其规模在当时全省县级电影院来说名列前茅,是县里的重点工程。县里专门成立了基建领导小组,我被聘任负责该工程技术、施工质量监理等工作。工程有序开展了前期的规划征地、三通一平任务,于1975年底破土动工。那时候施工技术落后,机械设备简陋,工程进展缓慢。

  电影院处在烂泥田地块,为使地基能承受建筑荷载,有足够的抗压强度,工程增加了基础打松木桩等工序。1977年12月工程的关键项目,影院观众厅跨度长达二十多米的十多榀钢木结构人字屋架,在没有机械辅助下凭人力全部安装完毕,大家总算如释重负。

  那时候条件差,戒奢以俭,没有红条幅庆祝,没有领导参与造势。我以技术员的身份与电影院工程的设计者,县计委工程师栗升先生一起,请来照相馆摄影师,在工地现场与承建施工单位龙泉县工程建筑公司的部分管理人员、班组长拍了几张黑白照片留影纪念,以示庆贺。

  电影院于1978年底全面竣工,迎接1979年元旦佳节首映大型宽银幕古装故事片《屈原》。这是一部由香港著名导演鲍方编导,在全国上座率极高,宣扬爱国诗人屈原的优秀影片。在电影海报的渲染下,人们从在建中的石龙街上潮水般地涌向电影院观看电影。

  电影院实行敞门入场,对号入座,秩序井然。新电影院的建成满足了电影放映工艺技术的要求,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在那文化生活缺乏的年代里迎来了春天。

  元旦首映那天,观众厅灯光关闭,观众席鸦雀无声。当楼上机房二台35毫米放映座机发出的光束射向观众厅里的大型宽银幕上时,清晰明亮的画面,清脆悦耳的音响,让座无虚席的观众享受了那份来自电影的心灵悸动。在文化生活枯燥的年代里感受到了梦想与现实的碰撞,光与影的交流。

  那个时代的年青人谈情说爱,犹抱琵琶半遮面,见了熟人忸怩不安,左躲右闪。新电影院为男女情侣提供了一个好去处,在这相对隐蔽的环境里浪漫约会,既可以享受电影视觉盛宴,又能和心爱的人一起共度一段暗淡下的温馨。

  深植于石龙街区灵魂深处的还有那世代传承的厚重文脉,有着古树名花异草,可谓画栋雕梁,美轮美奂的明代建筑文庙“大成殿”。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古韵悠然,遗风犹存。

  文脉延续,承前启后。这里历史悠久的松源书院成了解放前庆元县的高等学府简易师范、解放后的庆元中学、文革期间的龙泉县红旗第二中学(简称红旗二中)、恢复县制后的庆元中学、然后的庆元二中。

  此处人文鼎盛,史脉传衍。延绵不绝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在“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幽境下,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熏陶下,历史以来聚集了一批批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精英执教。巍巍学府,书声琅琅。莘莘学子,人才济济。

  树高十多米,树冠复盖二十多米,树干粗壮,五、六双手伸开勉强合抱树腰的那棵千年古香樟树,傲然屹立在大坂洋田中(现址松源镇政府段街中)。尽管历经千年,依然郁郁苍苍,吐绿飘香。无论是春夏秋冬,四季常青。弥散出沁人心脾的淡淡清香,令人消乏解困、心旷神怡。

  它被人们视为风水树,也被人们奉若神明的神树。历史以来庆元众多人拜其为父、拜其为爷祈求健康平安,以樟树囡、樟树儿、樟树孙为绰号的人不计其数。树底部安置有土地神的神龛,供人祭祀。

  它象一把巧夺天工的大伞,历经了世纪的风云变幻,朝代的荣辱兴衰,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它携一缕清风穿越了千年尘烟。遗憾的是它无能逃脱石龙街区如火如荼的建设,那个年代的人受文革影响,文物保护意识缺乏,为使古樟给石龙街让道,竟然把它砍掉了。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千年古樟的风采雄姿。

  建成后的石龙街区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和谐共生,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县城的面貌日新月异。人们在石龙街两边人行道种植了法国梧桐,枝叶茂盛。石龙街象一条风微浪稳的河流,蜿蜒在浓密的树影里。

  这是庆元恢复县制后的第一条大街,人们顿感气象一新。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地穿梭在石龙街上奔忙着各自的生计。当喧哗的石龙街最后一缕晚霞被带走时,暮色降临,华灯初上。五光十色的柔和灯光与夜色交相辉映,多姿多彩,街上既有热闹喧嚣,也有轻松恬静。

  石龙街见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计划经济时期的景象,那个年代农副产品和轻工业产品紧缺,从吃的大米、食油、肉、蛋、糖、酒,抽的烟到穿的衣裤鞋袜、以及年青人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都定量供应,凭票购买。

  石龙街上食品公司、百货公司、供销社、粮管所粮油门店等时不时都有人在排队购物,逢年过节时更甚。那个年代排队购货已成常态,人们在石龙街上行走间,看到那个门店有新鲜货供应,就会奋不顾身,健步如飞,百米冲刺。眨眼间那个门店外就会排起一支长长的队伍,那速度比紧急集合还要快。

  有些人在石龙街上溜达,原本没有打算买东西,但在街上碰到有队列,不问皂白盲目地挤着排队。轮到买时方知卖的是女性用品,只好不买了,白浪费时间,令人啼笑皆非。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有少数人先富。有些性格外向的人,会整天手执“大哥大”在石龙街上招摇过市。有时会拉出长长的天线,花上一元一分钟的话费,在人群里喊上一句“喂!喂!听到了吗?我在石龙街”。便引来周围无数人的惊羡,赚足眼球。那个年代的人很淳朴,从不隐藏自已对别人的仰慕。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摩托罗拉公司推出的一款像砖头一样的手机,人们称它“大哥大”。那时候一个大哥大要好几万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职工好几年的工资。买得起大哥大的人绝对是个体大老板或包工头,有大哥大的人就是财富身份的显赫象征。

  人们不会料想到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就连石龙街边拾荒者手里都会有一款小巧玲珑的手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感的提升,营业性音乐茶座,舞厅也在石龙街区风靡一时。有些临街单位将其多余的房子租赁给经营者,改成卡拉OK和舞池。

  石龙街区夜生活丰富多彩,满足了人们的休闲娱乐。那时候如有外地来客,杯觥交杂之后必然带到舞厅潇洒一回,以尽东道之谊。大家欢聚一起,在色彩斑斓激光灯的照射下,在迪斯科的强劲音乐节奏下手舞足蹈,神采奕然。在卡拉OK厅,手持麦克风对着电脑屏幕声嘶力竭的“呐喊”,似乎让人领略到了人生的激情和乐趣。

  岁月的车轮碾过了日日夜夜,碾过了春夏秋冬,流年的轮回送走了晨起暮霞。进入二十一世纪,石龙街上多了许多络绎不绝的小轿车、急速的摩托车、轻捷的电动车.....

  各种车辆多了,道路变窄了。车流、人流的交织,超负荷的运转,使石龙街区显得十分拥挤。它象人的躯体一样疲惫不堪,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亟需破旧立新,完善功能设施,提升城市品位。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之城,人们憧憬着不久的将来,颇具颜值、宜居又兴业的一幢幢高楼大厦,雄伟壮观,在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布局,以更宽广的视野、气势恢宏,拔地而起。以更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主城发展,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特色,成为庆元县城发展中的靓丽风景。

(编辑:方淑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