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了杨绛先生的一本书《我们仨》。
起初只是在书店半价的折扣架上看到,想起布置学生的寒假作业有品读《围城》,便不觉惭愧,自己是个对杨绛与钱钟书知之甚少的“半瓶子水老师”,便果断买下决定给自己也布置一个寒假作业。
读的第一遍,着实摸不到头脑,只觉这是个嗦嗦的老太太,回忆了许多与丈夫、女儿之间的琐事,做饭、读书、生病、陪伴,还有数不清的梦境。浏览完毕后,上网查阅了相关背景资料,才发现,原来许多细节都被我忽略了。这个102岁的老太太先后送走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他笔下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都深深的化在了梦境里,也带去了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圆。
再选读第二遍,我却读出了字字酸楚,至于有书评写“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我大概是阅历尚浅,感触不深。每每读到“我脚软头晕,成了风能吹倒的人”、“我现在出门,路都不认识了,车也不会乘了,十足的饭桶了”、“我自觉惭愧,只有我是个多余”这样的字眼,一个满头银发、穿着朴素,倚靠在自家窗台望着丈夫女儿归途的老太太形象便浮现在我眼前,真想上前为她披件外套,扶她到藤椅上坐下。这是个太善解人意又温文善良的老人,对当下的生活不曾抱怨,只是满心惦记丈夫日益减弱的身体、暂别后是否孤单,惦记女儿备课、改试卷、编教材繁琐工作下腰上的毛病,她却不诉说无依傍的担忧,抗下孤独。梦境里每每出现的画面,也必定是担忧她的至亲。我在想,这不就是我母亲日后的样子。
饭后之余,我给五百公里以外的母亲去了个电话,骗她说,昨晚梦见了。没想到,她一下子激动起来,“真的呀,我昨天晚上也梦到你了。昨天夜里不是雨很大嘛,我一直想雨这么大,你第一次高速开这么久,会不会不安全,就一直看新闻,很晚才睡着,后来就梦到你在开车了……”我细细地听着,母亲一会担心地直叫“哎呦”,一会又为自己的料事如神窃喜,真是个极好的“配音演员”。想起以前母亲和我嗦起她的梦,我毫无耐心,一会便要扯开话题。但至此,却是再也不会了。
我曾经想过,等我长大了,等我有钱了,就带她去旅游,给她买她舍不得买的衣服包包。渐渐才发现,我长大了,工作了,没时间了,烦恼多了,花钱的地方还是需要她来贴补的。这些诺言是等不来了。我想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比她对我更耐心,去听完她的每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