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租倒包”——激发垦荒种竹的决心
“这根毛竹胸径有10寸,明、后年就可以卖到40多块钱。”72岁的村民杨端岩指着今年刚刚长出来的毛竹,乐呵呵地和镇干部算起了毛竹效益。
上世纪90年代,杨端岩的责任山,零零散散分布在4、5个地方,想往山上种点经济作物,苦于山林太分散而一直没有落实。17年前,杨端岩将5亩责任山和自留山统一交由村里管理,自己也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从村里承包了连片8亩的荒山,用扁担加锄头,将荒山种上了毛竹。如今他的8亩毛竹林郁郁葱葱,只要一年每亩上缴村集体12斤稻谷的租金,这片竹林就能给他带来4000多元的收入。
“能不能干好,谁心里都没底,干不好还会留下骂名。”当时,不少村干部和群众对当时种毛竹这件事情也有自己的想法。“要吃亏,也让我们村干部先吃亏。”就这样,村两委主要干部顶着压力,自己带头干,群众也跟着干。
“你放眼望去的这一片山,原来都是荒山,现在不仅成林,而且早就出了经济效益。”村支部书记练珍文说,通过土地流转和“反租倒包”的形式,全村垦荒种竹,目前已经成林的毛竹林有960亩,正在培育新毛竹基地近百亩,2012年全村共出售毛竹30多万斤,笋竹收入10多万元。
“有了毛竹林,再加上精细的管理,以后子孙后代也有了奔头。”在杨桥村说起村后的毛竹林,群众都是赞不绝口,都说20年前的荒山、荒地变成了一座座“绿色银行”。
“‘反租倒包’,一举四得。”当时丽水地区扶贫工作队的李巧白这样评价,一是加强了村务的民主管理,二是开辟了群众的致富路,三是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四是凝聚了村两委的战斗力。
2003年以后,村里又将630多亩的荒山种上了锥栗,如今每到秋收,杨桥果粒飘香,新的产业也正有声有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