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苦干,不能苦等。”“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我们杨桥村没有出路。”“我同意村两委的意见,将自己的责任山、自留山归村里统一开发毛竹……”1997年4月4日晚上7点,荷地镇杨桥村召开首届村民代表大会。议程只有一项,表决通过“反租倒包”荒山开发模式,将村民的自留山和责任山收回村里统一规划和管理。在两个多小时激烈讨论中,27位村民代表进行了不记名表决,最后通过了这项决议。
在这段两个多小时的影像资料里,不仅记录下了杨桥村村民对村里发展的期望,也翻开了杨桥村17年来坚守大山的历史篇章……
脱贫致富——唤醒重造山林的心声
杨桥村距荷地镇7.5公里,有耕地面积946亩,林地面积8120亩。上世纪80、90年代,整村搬迁造房用山上的木头、香菇生产用上山的木头、原木的销售也用山上的木头……“木头经济”造就了杨桥村一时的繁荣和富足。然而,曾经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的森林,在短短一二十年间就被砍伐成了“光头山”。对自然的“透支”,埋下了深重生态忧患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返贫的迹象。
“把祖宗留下的资源都用完了,我们的子孙还能吃什么?”现实摆在村民面前。如何让村民“放下斧头,拿起锄头”,走出返贫困境,寻找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也成了镇、村干部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们不能走短期效益、眼前利益的老路,必须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走生态发展新路。”村党支部书记练珍文说,杨桥的发展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在让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的同时,也要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镇、村干部在经过详细研究,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最后将思路锁定在了发展毛竹产业上。提出思路不如做出样子。为了解决“空白产业”土地流转和发包经营等问题,当时练珍文和村两委干部不顾自家农活的繁忙,白天带人丈量山地,晚上挨家挨户征求意见,起早贪黑地忙活了大半年。
1997年4月,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反租倒包”荒山开发毛竹。229户村民的960亩荒地,统一收为村集体管理。4月中旬,杨桥村掀起了“造山”热潮,村民们拿着扁担到15里远的松坑村,甚至远到江根,用脚步、用肩膀挑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