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庆元丨上寮
2024年03月20日 15:45来源:庆元网 作者:鲍世东

  黄田镇黄真、三济一带盛产毛竹。自古以来,毛竹就是这一带农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竹林里无论是笋还是成竹,可以卖到钱。所以,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里,竹林,就是农人们主要的经济林。

  先前,竹笋的加工,主要是做白笋干。做白笋干,又叫“上寮”。竹笋产量高的那一年叫“大年”。清明后十来天,竹笋出土两尺高,上寮时间就到了。上寮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第一,头一年末就准备好大量的粗干柴。第二,修好大锅灶和煮笋桶。第三,整理好榨具。

  上寮开始,笋农就上山挖笋。笋分头脱(批)二脱三脱。头脱笋不全挖,那些健壮又较疏的留着养竹;小的密的挖掉。二脱三脱全挖掉。原因是二三脱笋比一脱笋根少,长成竹后一遇风就会倒了,成不了竹娘。

  挖笋是有讲究的。笋要从根部完整的挖上来。挖上来的笋,是要整修的。剥去外壳,削去根须,尾部和脑部削平,口径只留一个铜钱大小(二厘米左右),十分讲究造型。所以又称上寮叫“做笋”。

  做好的雪白的春笋,挑回笋寮后就放入大木桶中煮熟,煮熟后的竹笋,又要放了在水塘中泡上几个小时。水塘,有专门的名字,叫笋塘。

  泡凉了的笋,就要装到榨中压榨。装榨的过程,就叫上寮。为什么叫“上”?原因是一个笋期下来,有十来万斤春笋同时装入一座笋榨。笋榨最高时有十多米,笋装入榨,就要用一个笋叉叉住高举起,递给在榨中的码笋人。到后期,还要搭一个高台,上面站人,递接从地面上的人叉上的竹笋,笋方能让码笋人接住。上,是往上送之意。

  码笋人把笋平摊在榨内,上面封上木板,木板上又架起枕木。枕木上再承受来自笋担的压力。笋担的一头固定着,另一头悬上几块坠石,利用扛杆原理把榨内的笋压实,榨干水分。

  上寮期间,笋农家的女人,会包一些粽子放在煮桶中煮熟了吃。这粽子专叫笋粽。说是笋粽,是用糯米加赤豆包的。不是用箬叶,而是用笋壳。用笋壳包,一是耐煮不易破,二是有一种特殊的笋壳香气。由于上寮期间,笋农一直处于强劳动状态,胃口特别好。傍晚休工时,坐下吃上几个笋粽,糯米香笋香齐聚于齿颊间,既充饥,又解乏,这是对艰辛的笋农们独得的奖赏。

晒春笋 谢力/摄

  笋寮,是孩子们最好的去处。负责煮笋的,一般是老年人。他满肚子是“老古董”,一旦有空,就会说些不着边的前朝后汉的故事,特别吸引小孩子。当然,小孩子更多的,是在等笋粽吃。大集体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包笋粽。所以每家的孩子,都可以吃到笋粽。即便是家里没有包笋粽的孩子,别人家也会把笋粽分给他吃。大山里的人,就有大山那样的大度。

  笋寮中聚的孩子多了,碍手碍脚的。有时也会遭到大人的谩骂,十分不听话的孩子,有时也会挨大人的“火栗子”。挨到“火栗子”的孩子,先是噙着眼泪,摸了一阵火辣辣的头皮以后,不一会又笑着、跳着别处寻乐去了,比如男孩们到河边去比赛谁尿得远。

  上寮从清明后到立夏前,近五十来天,笋期结束,叫落寮。落寮以后,把笋榨封实。之后,不时地调整坠石,到立秋后,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开榨。开榨了,全村老少汇聚起来,把榨得扁扁的白笋,挑去晾晒干。这时的白笋,白里透黄,半透明状,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到这里,上寮才真正结束。

  现在交通方便了,春笋都是现挖现卖,再也没有人成规模地上寮了。上寮,今后还会有吗?

    (编辑:沈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