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垄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又是一年一度秋分至,遍野黄金色,扑面新稻香。踏秋觅乡愁,最忆是“尝新”。很多人以为,“尝新节”是少数民族才有的节日,然而在浙西南的庆元,不但有尝新节,而且有丰富的尝新习俗。
(一)
庆元的尝新习俗有日常尝新和尝新节之分。
“日常尝新”,顾名思义就是每一个季节里,农家从地里收获作物时第一次品尝。
庆元人民勤劳而善良,崇尚劳动,历来把勤俭持家作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因此,每当地里某一种时令果蔬成熟之时,第一个品尝的,必须是家里的长辈或谁种谁先尝,以示对长辈和劳动者的尊重。比如,小时候我们家每年四五月,头茬四季豆、茄子、黄瓜之类新鲜蔬菜采回来,烧好后第一口必须由我奶奶先尝。那时,我奶奶住在我叔叔家,每当家里有新鲜的时令蔬菜烧上来,就把奶奶请过来,让她先尝第一口,然后是我爸尝第二口,之后我们才可以动筷子,兄弟四个一哄而上抢着吃。
最有意思的是,每年新稻打回来,晒干碾出大米后,蒸出来的第一甑饭,必须先包一小包给牛吃。
牛是农家之宝。几千年来,用牛耕地一直是主流的耕作方式,牛一直是农民的主要帮手。据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大力推行用牛耕地。到了宋代,更是对耕牛进行保护,三百年间光保护耕牛的圣旨加起来就有二百多道。法律层面,从北宋前期根据唐朝法律制定的法典《宋刑统》,到南宋中叶修编的法典《庆元条法事类》,再到《宋会要辑稿》刑法部分,都载有非常严厉的禁令。宰杀耕牛、私宰病牛、误伤官府之牛、偷盗邻家之牛,种种罪行均有判例。杀耕牛之人的惩罚条目相当清晰,轻则罚金,重则徒刑,最重者甚至可以判处死刑。传统的农耕文化影响下,人们对耕牛的敬重达到很高的程度。为了感谢耕牛的辛勤劳动,我们每年将新打下来的稻米,蒸熟后第一口必须让牛先尝。
百山祖镇斋郎村人多地少,而且又是高山冷水田,粮食产量很低,在小时候,一年就有半年缺粮食,所以,每年新稻一熟,就迫不及待地收获以解缺粮之困,有时新稻收来没有太阳晒,还将稻谷放锅里炒干再拿去碾米。炒稻谷费时又费力,但这种炒过的稻谷碾出来的米特别香,对于第一次蒸新米饭,谁都非常期待,有迫不及待之感,虽然如此,饭先给牛尝的规矩是绝不能破的。
饭蒸好后,装一小碗,摊凉,拿南瓜叶或青菜叶包好,送到牛栏让牛先吃。小时候,生产队里有很多头牛,我们就将这包饭送给自己最喜欢的那一头吃。
(二)
“尝新节”又名“新米节”“取新米”等,整个庆元乡下都有这个习俗,只是尝新节的日子并不固定,村村寨寨各不相同,不过也有一个择日的标准,即“七辰八巳”之说:选在农历七月的,就选“辰”即属“龙”之日,选在农历八月的,就用“巳”即属“蛇”之日,而农历七月与八月之分,又不以正常的月份来分,而是以“白露”这个节气为依据,白露之前算七月,白露过了算八月。通常,尝新节一般会选在白露与秋分两个节气中间或前后。
日子选定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备过节:烧粿碱、碾新米、剥新豆、抓田鲤鱼,一切都为了增添节日喜庆气氛。
黄粿做得好不好,除了大米质量外,粿碱好不好非常重要,经过不知多少年的总结下来,人们发现大山里的柃木和细叶冬青烧灰泡出来的碱才是最好的碱,做出来的黄粿金灿灿而富有弹性,吃起来既爽口又有嚼劲,而且久放不坏,于是大家在烧粿碱的时候,都会选择柃木或细叶冬青,但庆元的山上细叶冬青并不多,而柃木则很多,所以,柃木就成了烧粿碱最好的材料。至于木荷、苦楮之类柴禾,烧灰泡出来的粿碱既麻又涩,是绝对不能用的。
尝新节那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就要到田里抽来一把稻穗,拿红布条扎好准备祭祀用,然后开始蒸米饭打黄粿、磨豆腐娘,杀鸡宰鱼,整个村弥漫着丰收的喜庆。
与每次做黄粿一样,我们这些“小饿鬼”早早就盯着大人们打黄粿。黄粿一打好,一哄而上,大人们就会分给我们一人一小块,蘸着腐乳汁或卤菜汁,刚出臼的黄粿,热乎乎的,既糯又香,别提有多好吃了。
黄粿做好后,和稻穗、鸡、肉、鱼等,拿到村口的社主庙进行祭祀,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又要在自家香火案上进行供奉、祭祖,才可以全家围在一起,吃着豆腐娘烫黄粿,还有鱼、鸡等,一起庆祝丰收。此时,整个村里连空气都是甜香的,到处洋溢幸福的欢笑声。
祭祀过的稻穗,则作为丰收的象征,高高地挂在家里的房梁或墙壁上,并一直挂着,过了年才可以拿下来。
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前斋郎村有一座规模很大、建造工艺极其精湛的神农庙,又名“五谷仙庙”,每年尝新节就是庙会日,由村里几户人家轮流当执事,执事的农户要杀一头猪进行供奉,其他家家户户也要拿稻穗、黄粿、鸡、鱼等到庙里上供。等供品齐了,敲锣打鼓放鞭炮,上香叩首祭谷神,一整套完备的祭祀仪式有序进行,主祭人还要向神农氏宣读祭文,祈告神农氏保佑风调雨顺,稻田无虫无病,年年丰收。其隆重程度与村里的“迎神节”相同。
在上世纪的“破四旧”运动中,神农庙被毁,地也被开成农田,祭祀活动也就不再延续了。在竹口镇的崔家田村,也有一座神农庙,以前也会在尝新节举行祭祀活动,后来崔家田的人外迁,庙虽然还在,但祭祀活动也不再进行。
(三)
尝新节的另一个习俗,是已嫁的女儿家要给娘家送黄粿。
这个习俗正好与“端午节”反过来:端午节是娘家给嫁出门的女儿家送粽子,送的时候,除了一串小粽子外,还要按女儿家人数送大粽子,一人一个,叫“丁粽”,另外多加一个大粽,叫“添丁粽”,祝福女儿多生小孩,年年添丁,家族兴旺;尝新节则是女儿家给娘家送,除了敬重,还有向娘家告知家里丰衣足食的意思。
送黄粿的时候,拿个精致的小菜篮装着黄粿,上面盖着一条毛巾,条件好一点的家庭,还会放几个鸡蛋之类的东西,而且如果有分了家的娘家兄弟,除了父母家,每一个娘家兄弟家也必须送到,每家至少切成条状的两条。娘家则会回一些礼,比如农家粉丝、鲤鱼干、泥鳅干或者新鲜蔬菜等,总之不能让篮子空着回来。
我小时候,每到“尝新节”的第二天,小伙伴们都争着给外婆家送黄粿,因为去外婆家总是有好吃的招待,特别是能吃上几个煎鸡蛋,那才是最幸福的事情,每一次送黄粿回来,大家都要把在外婆家吃了几个蛋、有什么新鲜东西数出来,比一比,赛一赛。
除了给娘家送黄粿,已定婚的男方也要给未过门的媳妇送黄粿,这种礼节一年共有三次,春节、端午、尝新节,男方不但要送黄粿,而且还要附上一套杯子、毛巾、牙刷、牙膏等日常生活物品,过年时还得加一套衣服等。
如今,农村里大部分人都外出经商务工,都往城里搬迁,加上如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天天都有新鲜的东西可尝,对于日常“尝新”就根本没有以前那份隆重。就连“尝新节”这个传统节日,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少人重视,虽还有一些留在村里的留守老人会在“尝新节”时做点黄粿、祭祖先等,但早已没有原先那种热烈的气氛,“往娘家送黄粿”等习俗也早已没有人再进行。“尝新”习俗,与我们渐行渐远,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份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