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匠之乡
在庆元县东南一隅,与福建省交界处有个偏远的乡镇——江根乡。江根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之一,群山环抱,山高林密,交通闭塞。走在江根村窄长的小巷中,脚下踩着石板路,路边看到的是石头打基础的围墙。走进村庄的房子里,你还可以看到石砌的天井以及那厅堂边上的石臼和石磨。在不远的溪边, “长虹卧波”似的石拱桥,在述说着古村源远流长的故事。这里的一切似乎都与石头有关,走到这里仿佛就走进了丰富多彩的石头世界。
江根山高岩多,石材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俗名“青石”的岩浆岩分布很广。岩石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美观大方,是理想的建筑石材。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用石材筑路建房,可以就地取材,开石搬运方便快捷,施工不受季节影响,建设的设施坚固耐用。用之筑路,不易长草,干燥不滑,适宜行走;用之垒墙,墙厚中虚,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用之修桥,平整宽阔,安全美观,适宜行走。自然条件和生活需求,使江根人很早就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江根就有不少靠“打石”“做石”为生的“做石老师”。江根石匠众多,石材建筑工艺闻名遐迩,被称为“石匠之乡”。江根乡的石匠主要集中在三个村:江根村、坝头村和青田村,是名副其实的“石匠之村”。
能工巧匠
江根村石匠众多,《庆元县志》中记载有个吴传绅,他自幼学习“做石”手艺,曾承建小梅龙庆大桥桥墩,桥墩条块相依,缝不入针。其先后还承建了浦城临江桥、寿宁秋竹桥、庆元竹口桥和咏归桥;吴传燮,修坟造桥、砌石墙、打磨石器,样样精通,他做的江根老乡政府石墙后人难以超越;吴传冠,善于把石料打造成各种农用石器,美观耐用;吴家久,收徒无数,技艺精湛,远近闻名。江根村大会堂墙体全用石头砌成,就是他的杰作;现60多岁吴阿炎师从吴传冠,从艺40多年,架桥铺路无数,足迹遍布浙闽各地,庆元县城水上公园的精美小石拱桥,就是他负责建造的;年届70的吴发振师从吴家久,心灵手巧,善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所砌之石,既美观又牢固。他曾参与建造了景宁沙湾公路桥、龙泉安仁严山岭隧道。
坊间有这么一说,江根师傅在坝头。坝头村石匠师傅在江根也是数一数二的。坝头村的吴祥生,家中四代造桥,其16岁跟父亲学艺,开始从事造桥、建筑事业至今60多年,曾收学徒20余人,个个精通造桥。凭借精湛技艺,他多次参加各地知名工程的建设,曾建寿宁烈士塔,均用石砌,结实牢固,高大美观。在龙泉、温州等地建造石砌防空洞。在庆元、龙泉等地建造民间桥梁数十座,如南阳四孔大桥、交溪口公路大桥、会溪双孔大桥、张村乡水尾大桥、南阳港丰滩洋大桥、左溪田坑大桥、湖边洋双孔大桥等。其中,南阳四孔大桥,每孔20米,全长120米;现年54岁的吴继帮,13岁开始从师学艺,曾参与坝川桥的建设,此桥高达24.5米,桥面长达60米;现年54岁的吴继彪,一家五代都“做石”,村里的五条桥家人都曾参与建造,在张村乡南阳建过十多条桥,在张村乡东村造过一条七孔桥;现年55岁的吴发栋,18岁开始从师学艺,师从吴阿炎,建造过庆元岭头学校桥,荷地镇际面桥。
修路砌墙
现代建筑业快速发展,得益于钢筋和水泥的广泛使用,但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这些建材极少能获得。那时候,山里人建房、修路、搭桥只能利用身边现成的材料,于是木头和石头唱起了大戏,上演了一出出“二人转”。以前的石板路是直接建在沙土上的,石墙也是干砌的,20世纪90年代前所建房子大多是干砌石墙。“干砌技艺”即砌垒石墙、石桥时不加泥土、沙浆之类粘合剂料。干砌作业难度较大,需要掌握严格的施工技艺。
石材建筑工程先要准备石料。一般每个村都有一片石山专门用于爆破取石。破石时,先在石山的底部用铁钻凿出小洞,再改用钢钎,用大锤用力捶打钢钎钻孔。孔洞有一定深度后,再在所钻的孔中装填炸药,用以爆破岩石。爆破出来的大石块,要铁钻作为锲子打入其中,把它分成小块,以便于运输和使用。
石材建筑工程中,修路、筑墙相对简单一些。修石板路,主要运用三块石头,中间放一块表面平整的大石头作为路面,左右两边各放一块略小的石头作为路肩,形成“一主两辅”三石并立的局面。一般来说,“辅石”的外边缘往往还要有点弧度,以呈现曲线美,也使石板路从地面凸显出来,防止道路积水。道路经过的地方,斜坡较陡或有凹陷之地,那就要砌磡(用石头砌堤岸)了。砌磡是单边的,只是靠路边的一侧要叠平整一些,靠山的一侧则只需填上石块和泥沙。
架设拱桥
石材建筑工艺中,石拱桥算是施工难度最大的。石拱桥因其具有外形美观、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承载力大、造价低、养护费用少、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至今在公路桥梁中被广泛采用。石拱桥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曾与木桥一起承担着沟通河流两岸的历史使命。虽然石拱桥施工比较简单,但其拱架形式、拱圈砌筑顺序、拱上建筑施工顺序、落架方法及顺序等都大有文章可做。要做出最好的石拱桥,首先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然后通过结构分析进行优化,选出最优施工方案。
石拱桥施工的主要工序为:基坑开挖、基础及墩台施工、架设拱圈、拱面施工、拱架拆卸等五大步骤。
基坑开挖。“万丈高楼平地起”,架桥也要从基础做起。石拱桥的基坑开挖要先确定基坑开挖范围。根据基坑土质、基底平面尺寸、基坑开挖要求,确定基坑开挖的长度和宽度。基坑开挖通常选择在秋冬枯水季节施工。基坑挖至设计高度后,如是岩石基底,应将表面风化层除去,冲洗干净,并将表面凿毛;如是土质基底,则应适当深挖,并采取相应措施夯实基础,以确保基底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墩台铺建。石拱桥的基础及墩台由浆砌块和片石构成,砌筑时大致按水平面分层自下而上进行,每层从四周向中间方向砌筑,并注意外露面的平整美观。砌筑过程中应根据已立好的样架经常挂线检查,逐层校对,确保墩台的设计坡度和表面的平整。砌缝要形成不规则的“花缝”,上下左右错开,避免竖缝上下垂直贯通。拱脚是承受拱圈推力的重要部分,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正确安砌角石,掌握控制拱斜面,避免砌缝呈水平。
架设拱圈。拱架是支撑拱圈砌筑的临时构造物,主拱圈施工在搭设的拱架上进行,对于确保拱圈形状以及施工安全十分重要。拱架搭设前,先将所在河床位置的地面整平后,才能按部就班进行。以前由于缺少钢铁支架,缺少起交联稳固作用的码钉,搭设拱架只能用原木。把山上砍下来的原木整根拉到架桥之处,用来搭建支架,用以支撑桥梁拱圈石头的重量。支架采用“井”字形塔式结构,从河床平面开始向上往桥面搭。桥长方向的原木长度与拱圈长度一致,桥宽方向的原木长度拱圈宽度一致。桥长方向的原木用来顶住两岸的拱石,桥宽方向的原木用来抬高桥长方向原木的高度。桥长方向的原木向上层叠,长度逐步缩短。两侧拱脚同时对称地向拱顶砌筑,两岸的拱石也逐步往桥面方向合龙。
到最后只剩一排石头的时候,要用树桩打入石缝里,把拱圈挤实,再往缝隙中放入大小适中的拱石。最后一排拱石每块都放好之后,整个拱圈也就支撑起来,脱离支架了。拱圈是拱桥的主要受力部分,拱圈的立缝须成辐射形,从圆心放射出的辐射线应一致,因此每块拱石均应呈上大下小的形状。随着条件的改善,技术的完善,现已用钢铁支架了,而且支架上会铺上木板,这样铺设拱圈就容易多了,也省工省力,经济而实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桥面铺设。拱桥上部施工,应在拱圈合龙至少三昼夜后才能进行,以避免主拱圈产生不均匀变形。实腹式拱上建筑,应由拱脚向拱顶对称砌筑。侧墙砌筑好后,再填筑拱腹填料,修建桥面结构后续工程。空腹式拱桥一般是在腹拱墩砌筑完后,随即卸落拱架,之后再对称均衡地砌筑拱圈,以免主拱圈产生不均匀下沉,导致腹拱圈开裂。
拱架拆卸。拆卸拱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工序进行,卸架应分步进行,逐渐均匀降落,每次下降均由拱顶向拱脚对称进行、逐排完成,直至拱架与拱圈完全脱离为止,让使拱架承受的荷载逐渐、平稳地转移给拱圈。如此石拱桥算是砌好了,以后就可以用于车马和人员通行,成为沟通两岸的通衢要道,发挥着自己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江根石匠建筑技艺,集百代智慧,世代传承,是石材建造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用石头和智慧书写的史书。江根石匠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在于江根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希望这种智慧和力量,在未来能够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