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庆元丨手工番薯粉丝
2023年08月29日 10:15来源:庆元网 作者:陈永生

  从前,农村酒席开席的第一道菜叫“什锦菜”,其中主食是番薯粉丝,配以肉丝、香菇、蔬菜以及其他佐料,热气腾腾,细软滑润,香味浓郁,加上客人刚开始用餐时肚子饿,往往是“光盘”。

  薯粉美加工,异香扑鼻;

  珍馐喜罗列,殊味袭人。

  那么,番薯粉丝是怎么制作的呢?

叶嘉鹏 摄

  春节过后没几天,父亲就拿出储藏的番薯种子,在杂物间避风的角落,搭一个简易的架子,架子上放上木板,木板上放一些含沙的泥土,在泥土中一个个并排摆放番薯种,再覆盖一层薄薄的泥土。在架子下放一只火盆,用木炭生火,给番薯种加温,促其快速发芽。

  其间,经常要在番薯种子的泥土上洒点水,没有机械设备,父亲就拿着毛竹水勺,深深吸一口水,然后对准泥床喷出,这样反复几次,让其充分湿润。十天半月,番薯种的头部就开始萌出粉红的芽尖,煞是可爱。

  清明节前,父亲整出一块菜地来,施些底肥,把番薯种子移栽到菜地里去,盖上一些草木灰或稻草,然后用竹片撑起,铺上塑料薄膜,为种子保暖。两至三天后,每天白天掀开塑料薄膜洒点水,并让其通风晒太阳;傍晚再盖回塑料薄膜。等到气温逐渐升高后,才能除去塑料薄膜,再次施肥、浇水,让番薯藤快速成长。

  端午节前后,天晴时,父亲带领我们兄弟几个一起去翻挖番薯地。一畦一畦平整好,开好窟,放上已发酵的猪粪或者山灰,因为庆元东部的土地比西部的土地贫瘠,如果不放底肥,番薯产量就很低。

  整理好地后,静等下雨。

  终于下雨啦,父亲戴上斗笠,穿上蓑衣,提着菜篮,拿着剪刀,去把粗壮的和长一点的番薯藤选割回来。然后,搬个小凳坐在厅堂里,分剪番薯藤。保留三到四个叶片,一段一段裁开来,一叠一叠放整齐,再按照头尾有序摆放在畚箕里,挑去扦插,我们老家叫“插番薯”。

  番薯的特性,必须扦插,否则不结果实。比如番薯种子地,如果不挖掉重新扦插,就原貌留下来,到初冬时节也是只有叶而没有番薯的。

  插番薯,是有讲究的。首先,要认准番薯藤的头和尾,一定要把脑头朝下插才有用,否则,虽然会成活,但是不会生长。其次,用手刨点泥土在原先放置的灰肥边,把番薯藤的屁股对准插稳,再用双手轻轻按一下,这样扦插,成活率高。

  小时候,大人的话,我很好奇。有时会将信将疑,心想同样是一根番薯藤,难道还会认识头尾吗?非要自己证明一下不可。于是,我瞒着父亲,在番薯地的角落里搞实验,反向插了两根番薯签,并做好记号。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去看,发现其他番薯签都已发芽,开始长新藤了,唯独我试验的那两株,虽没有死掉,但也没有发芽,更不会长藤。幸亏我在边上正向插有两株,否则就浪费了两窟地呢。这时,我才悟出:番薯藤是有生命的,也是有其生长习性和规律的。

  番薯签插下四十几天后,需要给它锄草、松土、追肥、翻身(因为番薯藤节节生根,不翻身的话,产量很低)。

  中秋节后,父亲就开始选挖番薯,以补充主粮不足。初冬来临之前,才大面积收挖番薯。

  那个年代,粮食不够。番薯的作用可大了,可以生吃,可以熟食;个大的,选出来刨成丝,晒干,番薯丝是半年粮食呢;个小的,选出来制成番薯干,可以当干粮带上当午餐;还可以切片,煮熟、晒干,逢年过节炒着当茶点。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庆元东部地区的人,对番薯丝应该都不会陌生,番薯丝蒸熟单独吃,或者拌着米饭一起吃,叫“番薯丝饭”。我印象最深的是:读书住校,把番薯丝和大米混合放在一个饭盒里蒸,些许米饭沉在底部颜色红红的,硬邦邦的;大量的番薯丝浮在米饭的上面,湿漉漉的,软软的,就着“格蔉”咸菜,一餐又一餐。

  番薯全身都是宝。嫩叶,可以当蔬菜;老叶及藤,可以作为猪饲料,新鲜吃不完时,一是剁碎晒干,一是剁碎腌制在木桶里,备用。

  番薯,淀粉比较多。把番薯洗干净,装在“笋篮”或“谷篓”里,刨成丝,再把它放在水桶里搓洗,一般要洗两遍,然后把番薯丝捞出、晒干,成为干番薯丝。

  把木桶里含水份的番薯丝捞尽后,母亲准备另外一只大木桶来“翻桶”。即用毛棕片或纱布来过滤掉残渣,再把桶里的水留下,让它沉淀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把木桶里的废水倒掉,就看见桶底部一层厚厚的淀粉。这时,母亲弯下腰用菜刀切割,把一块块雪白的湿淀粉取出来,放在竹筛或篾簟里晾晒。晒干后,淀粉就变成干粉了,小心谨慎地储藏在木桶或陶瓷罐里。

  等到初冬天气转凉,食品不易变质之时,母亲便去烧制山柃碱(因为加点植物碱,蒸出来的糕更有韧性,味道也更好),并找来蒸笼,洗净,准备蒸番薯糕。一般来说,母亲会蒸两种糕:一种是含山柃碱的纯番薯粉糕。另一种是掺兑米粉或者米榆粉糕。这两种糕,各的特色、优点、味道,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美味。

  糕蒸,将干番薯粉用淡淡的山柃碱水调和成粘稠度适中的水浆,一大勺舀入蒸笼(方言叫“糕格”,中间按一个毛竹筒,用于通气),等蒸熟一层,再舀入一大勺,再蒸熟一层。如此反复,五六个小时才能蒸出一屉来。“千层糕”蒸好后,倒伏在干净的稻草上,放上三四天,等糕稍微硬化,便可刨丝了。

  刨番薯粉糕丝前,需要准备篾簟、凳子、多孔刨刀,还需要选择晴朗的天气,一天差不多就能晒干,否则容易变质。一旦变质,不仅前功尽弃,而且浪费太大,可惜。

  这一天,母亲早早起床,做好早饭,匆匆吃一下,急忙叫隔壁邻居大婶和大嫂来帮忙。其实,几家人早就约定,错开时间蒸糕、错开时间刨晒,便于互相帮忙。

  在晒台上,脱掉鞋子,摊开篾簟,摆上坚实木凳,搬出千层糕,放在凳子上,弯下腰、用腹部顶住圆盘糕,对准边上,双手紧握刨刀来回摆动,刨番薯粉糕丝开始了。清爽糕似玉,洁净丝如线。旁边的人,赶紧把刨出来的细丝取去,从篾簟最外头开始往里晾晒。

  糕刨好后,几位大婶、大嫂必然聚餐,似乎已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每家都一样。而聚餐,吃得非常简单,就是把刨不了的边边角角番薯糕,再切一切,加点新鲜蔬菜,煮一锅,大家有说有笑地吃着,很开心。

  中饭后,稍微休息一下,她们便去把半干的粉丝翻一翻身,然后趁还没有完全干燥硬化前,一小捆一小捆垒起来,心灵手巧的人,还会垒出许多花样,有阿拉伯数字6、8、9字图形,有各种简单的形状,如球、金元宝、方斗等,寓意都是吉祥如意的。当然,无论垒成什么形状,目的主要还是减少粉丝的体积,等晒干后便于存放在箩筐里。

  说“粉丝”一词,在农村年龄大的人那里意思只有一个:农村常见的食品之一,是一种用米粉、绿豆粉、番薯粉等做成的丝状食品。而在现代网络用语中,“粉丝”是指崇拜明星、艺人的一种群体,也就是追星族,农村人根本不理睬这一套。

  番薯粉糕做成的食品,种类很多,除了刨丝,还有切片。以前,在农村,客人来了,加两只荷包蛋,烧一大碗,既是点心,又是正餐,可以掩盖缺乏主食米饭和菜肴的尴尬。

  如今,番薯粉丝,也叫“番薯面”,可以制作太多的美食了,如“番薯面泥鳅火锅”“番薯面彩鲤火锅”“番薯面牛肉火锅”等。其特点是温和不上火,莹滑不硬绷,无论单独烧制,或者配以其他食材烧制,都是舌尖美味、精美佳肴,是庆元的特色美食之一。

    (编辑:沈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