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听闻庆元县左溪镇黄岗村已无人居住,陈化诚和我,驱车70公里来与它告别。它是一个村庄,也是二都戏的发源地。这天,我们还邀了一支戏剧团——二都菇民戏剧团,在这里,和天地,唱了一出二都戏。
伴随着蜿蜒的山路,杨香珍老师给我们介绍,二都戏产生于明朝中叶,发源于左溪镇黄岗村,2007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溪、荷地一带在庆元古时称“二都”,所以庆元人一直称它为“二都戏”。
而二都戏,又称为菇民戏,是因为它来自菇民自身。菇农外出生产香菇的过程中,在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学会了赣剧、婺剧、徽剧、乱弹的一些唱段,再加入一些庆元的方言,经过几辈人的口口相传,在明朝中叶出现了“菇民戏”的雏形。
庆元二都戏早期多以请愿、还愿戏的形式在菇神庙内的戏台演绎,祈求菇神保佑菇民外出种菇时平安顺遂,来年香菇能够喜获丰收。陈化诚告诉我,植根于农耕文化的戏曲是少见的,而二都戏正是庆元香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我们同行的杨香珍老师,是庆元唯一民营剧团——庆元县二都菇民戏剧团的团长,也是庆元二都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在今天,二都戏已式微,但戏剧团里的45人仍然热情不改,乐手甚至从福建省赶来参加活动。
在我们的谈话中,总会泛起对过去的憧憬。顶峰时期,有锦福班、永昌班、三星班、永兴班、水路班等七八个菇民戏班,在庆、景、龙带巡回演出。伴随着菇民到全国各地种菇,菇民戏也被菇民传播到全国各地。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黄岗村。站在村口,我们看到黄墙黑瓦的民房,那一眼的对话,仿佛穿越了500年。尽管黄岗村已经被大火烧毁过两次,第二次也已是民国年间,古迹大概也已不复存在。
擦粉底、画眼线、着戏服、戴头饰,在村委会楼下的操场,迎着午后露出云层的太阳,团员们带来了第一出戏《穆桂英挂帅》选段之出征。“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叫侍儿快与我把戎装端整,抱帅印到校场指挥三军。”
二都戏的特点是优美中充满热烈奔放,节奏多变,旋律起伏变化大。一瞬间,我想起了虽然黄岗村烧过两次,但就像这音乐,落伏之后必有起伏,村民们仍然将村子重新建了起来。两者在冥冥中相互映照。
一旁,单皮鼓敲响,京胡紧接着跟进演奏,乐队师傅盯着台上的演出,调整着节奏。杨香珍老师说,团里乐队师傅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有两位师傅近两年已经相继谢世,非常遗憾,可能这也是最后一次在发源地黄岗村正式演出了。
第二出戏《鸳鸯带》选段之赶考继续上演。“演的这两出都是二都戏的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带有视死如归的精神,《鸳鸯带》是我学的第一出戏,里边有我的私心和初心。”对于这两场戏,杨香珍老师解释。
日头照例东升西落,余晖洒在演员们的脸上,演出逐渐收尾。
虽然二都戏在黄岗村已经谢幕,但是我们希望,在菇乡大地上,二都戏永不谢幕。
当二都戏再次回荡在黄岗
二都菇民戏剧团摆开架势
“众女将” “有”
“与我校场听令” “得令”
泥黄的夯土墙剥落
时间提问,谁能接过工尺谱
你听,山谷间,有遥远菇民的回声
致谢:
庆元县二都菇民戏剧团
庆元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庆元县左溪镇党委政府
- (编辑:吴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