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印记|首场月山春晚最小演员吴荣斌 带您走进1981年那场开创历史先河的春晚
2022年02月19日 16:08来源:庆元网 作者:记者 吴慧萍 钟靖芳 吴梦飞

  在浙西南边陲,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为一台春晚而闻名全国。这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草根春晚”,被誉为“中国式乡村过年之文化样本”。它,叫作月山春晚。

吴春平 摄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作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月山春晚每一年都有变化。但亲切的乡音、熟悉的调子响起,仍旧引起不少观众共鸣,乡愁油然而生。

  “那时的学校没有围墙,场地开阔,操场还是沙石地,里外围了一圈一圈的人。我们的表演是上午九点左右,我坐那拉二胡,儿子在旁边唱歌,曲子是《党啊,亲爱的妈妈》。”吴惠均回忆道。1981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在一片欢腾热闹中,首届月山春晚正式拉开帷幕,父子俩首次合作的二胡演奏登场亮相。

  1981年,月山春晚发源

  “我上小学的时候,当时有个校长二胡拉得非常好,我就向他学习经验,当时的流行歌曲几乎都能拉。”一场大约有10几个节目的小村庄大联欢,没点水准还真不敢上台,说起上台前的经历,吴惠均告诉记者,月山春晚正式举行前,彼时作为文宣队的一员,他和妻子每年都到各个村演出样板戏。

  而年仅4岁吴荣斌却是首次在众人面前表演。“我小儿子今年4岁,那时的我也差不多这个年纪,就觉得小孩子能够在这么多人面前去表现一下自己,很高兴,也不管自己是否唱的好,毫不犹豫地跟着父亲一起去学校表演了。”

  对于月山人来说,月山春晚是一个村庄的集体记忆。这场独特的晚会,讲的是身边事,演的是身边人,唱的是心里话,赞美的是大伙儿越过越好的生活。

  “对我们普通村民来说,月山春晚更多的是一种感情呈现。很多村民都是在外打工漂泊,每年回来都想着上台,把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及心中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表现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它。”吴荣斌长期在外生活,他和父亲一样只在首届春晚登台,而后便是通过现场观看或是网络直播的方式品味着家乡的变化。

  回想也许陌生,记忆被勾起时像打开了闸门的潮水。房屋前,吴惠均拿出了20多年不曾碰过的二胡,尽管脸上、手上布满了皱纹,随着手指缓慢移动,他的脸上渐渐舒展出笑容。直言已经记不清歌词的吴荣斌也沉浸在旋律中低声吟唱,而一旁的吴荣斌的儿子们认真而又专注地看着父亲、爷爷。

  这是1月29日月山村里一个普通的生活画面,也是首届月山村晚的经典片段,时隔42年后的“情景再现”。

  “孩子们现在和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不一样,对他们而言,月山春晚只是一出很热闹的晚会,于我们却是当时少有的、参与其中的文化活动。”雨淅沥沥地下,吴荣斌显得有些惋惜与无奈,“文化的传承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尽量去记住,自觉感受感知这份记忆,如果有机会,我还想让他们也登一回‘村晚’舞台。”

    (编辑: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