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元这片热土上,有这样一个人,躬耕柑桔领域四十载,用半辈子和甜桔柚打交道,手上把技术,心中装农户,让菇城的“小果树”成就了庆元的“大产业”,这就是屏都街道余村村朱志东的共富故事。
少年结缘果树情
朱志东兄弟姐妹6个,他排行老三。他在小时候目睹了祖辈起早贪黑地劳作,换来的还是家徒四壁的惨淡,这种巨大心理落差让他默默埋下一股劲:一定要在祖辈耕耘的土地上干出点名堂来。于是,不管刮风下雨,一顶草帽、一辆自行车,年仅20岁的朱志东开启了跑果园学农技、苦耕耘的日子。
1998年,朱志东承包120亩山地建起了果园,引进11个新水果品种,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屏都开始了柑桔新品种栽培试验。天有不测风云,12月23日,一场零下9摄氏度的严寒,冰住了嫁接果树的生机,更冻住了创业人的热情。新水果品种苗几乎全军覆没,只有12株“田椿”幸存下来,留给朱志东的是合伙人的离去和一屁股的债。无数个夜晚他彻夜难眠,但是凭借着对柑桔事业的热爱,凭着对自己精心照料果园的不舍,他选择独立坚守着那片柑桔基地。1999年开春,朱志东偶然发现这12株“田椿”苗竟奇迹般活了,这让他激动万分。他决定再次培育这个生命力顽强的品种,并突发奇想将它们嫁接到了200余株蜜桔树上。2001年,蜜桔与柚类育化获得成功,竟产出了2000多公斤“田椿”果实。由于果实既像桔子,又像缩小版的柚子,味道还特别香甜爽口,朱志东便给这个新品种起了个名字——甜桔柚。从此,甜桔柚在庆元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为打破从外地进苗质量参差不齐、运输费用贵、成活率不高等瓶颈,朱志东在培育本土果树苗木上下起了功夫,从最初的12株培育发展到后来的几十万株。
一花独放不是春,朱志东将带领老乡共同致富的初心与使命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多年来,他经常主动上门指导果树培育和管理技术、无偿帮助新果农规划建园,无论春秋冬夏,不管路途多远,只需一个电话,他必如约而至。“温州甜桔柚”“龙泉甜桔柚”“建阳甜桔柚”……在朱志东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这些都是农民打来的电话,实在听不清他们姓名,就这么先记下来。”朱志东有将近四千个微信好友,其中农民占了一半以上。
他不仅做给村民看,还手把手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赚。四十年来,朱志东帮助果农规划果园100多处、化解技术难题300多次,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和现场指导400余次,培训人员3.8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通过农户精心栽培、细心管护,甜桔柚不仅肥沃了大片荒山荒地,还充盈了一大批种植大户的腰包,更带动了周边百姓在甜桔柚树下增收致富。
勇葆初心担责任
“我们作为龙头企业,更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朱志东直言。为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志东果业在全县范围内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推广“公司+能人+贫困户”“公司+村党支部+贫困户”种植模式,先期在贫困村规划建设家庭农场,按“流转金+入股分红+务工+辐射带动”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这13年来,我家里不忙时就到志东果业基地打工,近几年每年也有四万多元工资。这份工作给我的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吴炳武高兴地说。初步估算,仅“志东”果业有限公司去年支付给施肥、除草、采摘、包装等环节的工人工资就达100多万元。
从一个人到带动一批人,从致富到共富,朱志东是一路拓荒的“孤勇者”,更是乡村共富的“领头人”。他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山区发展之路。
- (编辑:范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