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子哪个挑上肩呀,买卖走四方呀……”近日,走进庆元县民间舞蹈“唱灯”协会旁的老街小巷里,阵阵民族器乐和别具风格的唱腔婉转动听。《卖花线》《十二月采花》《正月十五闹花灯》等一首首寓意美好的“唱灯”经典曲目,表达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欢度节日的愉悦心境。

庆元“唱灯”,全称叫唱茶灯戏,是庆元县独有的一个民间小戏,自清代就已开始流行。现在的“唱灯”是历经数代民间艺人再创作再发展衍化而成,具有典型的山区特点,洋溢着浓郁的山区生活气息。“唱灯”采用的是一问一答歌舞的形式,演员们为了博得“收彩头”,在“唱灯”前,要先唱些“彩词”,这些“彩词”没有统一的格式,大多是临场发挥,更多的是依靠演员的应变能力和默契配合,这种灰谐幽默的表演方式深爱当地群众喜爱。
2007年,庆元“唱灯”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一。省级非遗“唱灯”项目传承人吴佐珠,今年已是81岁高龄,与“唱灯”结缘半个多世纪。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学艺经历,吴佐珠感慨万千。她说那时候条件艰苦,为了学“唱灯”这门手艺,她总是不耻下问,虚心向前辈求教,其间记下了数十篇经典“唱灯”曲目,并反复练唱。

如今,吴佐珠唱起“唱灯”曲目时仍句句珠玑,声声入耳,高亢处激昂有力,情浓时委婉细腻,根本不像耄耋之年的老人。吴佐珠说:“学到老,唱到老;唱到老,学到老。只要我还唱的动,都会为庆元‘唱灯’发挥余热,让‘唱灯’代代相传。”
沈从红是吴佐珠的徒弟,现担任庆元县“唱灯”协会会长,每次县里大小活动,总能在文艺汇演上看到她的“唱灯”表演。“在物质和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只要村里有‘唱灯’表演,村民们就会拿着小板凳兴致勃勃地聚集在一起看演出,那个时候我也憧憬着自己能上台表演。”沈从红坦言,“唱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仍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但这种“接地气”的表演方式体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折射出他们善良的内心世界,观看“唱灯”成为村民们期盼的文化盛宴,也是村民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接下来,她会传承好祖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坚守中不断创新融合,赋予唱灯更深厚的内涵。
近年来,庆元县高度重视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不断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平台提供、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手段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推动庆元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丰富菇乡群众文化生活。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非遗文化,除了积极开展送戏下乡外,庆元县文化馆还在唱灯协会开设了免费培训班,吸引了许多普通人前来学习。在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唱灯”这项非遗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变迁中依然绽放迷人光彩,在生生不息中孕育美好的未来。
- (编辑:陈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