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县安南乡:讲好篱笆下的故事,传承乡村历史文化
2022年12月06日 16:31来源:庆元网 作者:通讯员 黄歆媛

  走进安南乡上余村,乡贤吴勇自筹资金建立了位于洋头自然村的古物件民俗馆,收藏了刻有时代烙印的雕花桌椅、立柱牛腿、窗棂、石臼等各种旧器具1000余件,墙上各类书画作品、古老相片,更让民俗馆充满了文化气息。

  “这可都是从各处村民家中淘出来的宝贝,”帮忙管理民俗馆钥匙的村民吴盛发笑着说。这些老物件,有的早已泛黄,有的锈迹斑斑,还有很多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下年轻人已然叫不出名字,但它们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不仅能勾起老一辈的美好回忆,也带领着年轻人领略历史的魅力,更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说起民俗馆,不得不提及上余村的历史文化。该村现辖3个自然村,自南宋以来由吴姓和夏姓先祖在此肇基安居,在没有公路的古代,从庆元县城经下滩、仙山岙、上余、安隆往福建政和的古道,是庆元往福建方向的交通要道,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历史。至今,村庄依然保留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个具有典型农耕文化但又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古村落。每一段历史,都留下深刻的村庄记忆,如古代银坑洞,让我们了解过去曾经发生过的矿产开采历史。《五马亭的传说》《神牛的故事》《余地丁字桥传说》等各类民间故事,让我们感受着古时上余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进村处廊桥造型奇特,空中俯视形如“丄”字,“丄”古同“上”字。相传是很久以前,村民为同外界联系、获取物资,而从江根请来师傅,在村口小溪上修建的石拱廊桥。还有民俗馆内收藏的精细雕花大床、包铜的木斗,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上余昔日的富足……

  除了民俗馆,上余村至今还保留了许多不可多得的古建筑,始建于宋代位于余地村口、于清嘉庆二十三年移到村口的余地丁字桥;始建于明代的吴、夏两姓祠堂;建于清代的吴家老宅,以及村里的马侍郞庙、马夫人庙等等,都是村庄一个个历史的见证者。

  2014年以来,为全方位展示上余村历史文化,完善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余村文化礼堂建成投用,进一步为村民搭建了释放激情、传承乡土文化的平台。文化礼堂坐落于余地自然村,建设总投资130余万元,占地198平方,建筑面积达594平方米,且在原有的文化设施上进行了修整,设立了乡村农业休闲观光接待中心。文化礼堂内设文化长廊、道德讲堂、阅览室、农家书屋等,一楼大厅的展示墙上生动地记载了上余村的历史由来、特色产业、村内文化名人等,囊括了几代上余人的记忆。门前还建设了廊桥公园和笼式足球场,逢年过节此处活跃着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戏曲队,把村里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既满足了村民日常文化活动所需,更成为了服务百姓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

  同时,村文化礼堂还引导成立了上余村志愿服务队,2022年开展疫情防控、全民洁净、防火防汛、抗击6.18暴雨等志愿服务100余次。

  据悉,安南乡将充分发挥文化礼堂传承文化历史的作用,参考上余村民俗馆的经营建设情况,在安隆村文化礼堂、安溪村文化礼堂、甘竹山村文化礼堂、黄竹村文化礼堂、山头洋村文化礼堂、东村村文化礼堂和权山村文化礼堂等七个安南文化礼堂建设村历史展览走廊,真正做到让文化礼堂成为文化记录者,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

    (编辑:范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