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水是庆元粽子的灵魂,几百年来,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口味怎么变化,包粽子时我们都要加碱水,只有做了碱粽、吃了碱粽才叫过端午。”近日,在庆元县五大堡乡新处洋村村民陈明花家里,陈明花正忙着泡碱水。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国传统节庆食物之一。庆元人包粽子用的植物碱,是用山上砍来的草木,烧成草木灰。泡碱水的时候要用刚烧开的开水,完全把草木碱淋透,待碱水完全凉透后,再把糯米倒入其中浸泡。
“每年快到端午,妈妈都会提前烧好草木碱,送到家里给我包粽子。做粽子前,糯米要泡一夜,这样碱水就会完全浸透进去。煮出来的粽子口感更有嚼劲,还会有一种草木的清香。”陈明花说。
在农村,一家人包粽子,周围的邻居都会过来帮忙,第二天谁家包粽子,大家又会过去帮忙。陈明花说,现在大家粽子都做不多,够吃就行,因为生活条件好了,随时都可以买,也可以做。不像七八十年代,农村条件差,家里人又多,一年就吃一回粽子。记得小时候妈妈包粽子都是一大锅三四百个。因为碱粽存放时间长,大人去山上干活就带两个粽子,中午用水一泡就能吃,方便又美味。

在农村还有一种习俗,包添丁粽。做一个小粽子放在笋壳包的大粽子里。煮熟后把大粽子吃掉,把小粽子挂在房梁上,寓意着家里人丁兴旺。
煮粽子也是大有讲究,一口大锅能装多少装多少,而且不能直接用清水,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碱水。
“一来粽子里的草木碱不会被水冲淡,这样煮出来的粽子碱味更加浓郁,糯米更加紧实,且不粘箬叶。”陈明花说,小时候大人在包粽子,他们兄弟姐妹几个人就围在旁边看,叫唤着妈妈早点把粽子下锅。煮的时候大家抢着添柴火。还没出锅大家闻到粽子香味肚子就咕咕叫。那种味道真是一辈子都忘不掉。
端午不只是舌尖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慈孝文化的传承。在庆元,端午节长辈们家里包的粽子数量一定是最多的,他们会拎着亲手包的粽子送到晚辈手里,送的粽子越多代表着对晚辈越疼爱。
- (编辑: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