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庆元的又一个春天。茶是春天的注脚,在这片土地上,许许多多的茶农依着时令采茶,依着古法制茶。也许有一片叶子,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冲泡,成为你的一部分。

这部分,是我1987年开始做茶叶,35年以来一直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见证龙溪茶叶的发展,和庆元茶农数十年如一日的汗水和耕耘,以及2018年被评为庆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手工炒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是吴远付,龙溪茶叶也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我很小的时候就在看爷爷奶奶在炒茶。自己去学的时候,差不多13岁。做茶是比较辛苦的,以前基本上是白天采茶,晚上炒茶。采下来的新茶不等人,要想保持最好的色香味,所以做茶那段时间,那一个多月都是没日没夜在干活。

最后才是烘干。烘干时不能直接放在锅上面,要把茶叶均匀撒在竹匾上。如果放到锅上面撒,茶沫掉下去,就会产生烟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茶叶需求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茶农使用制茶机器代替手工炒茶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由于手工炒茶费工费时,没有经验难以把握,而机器炒茶能以较高效率完成产量加工,又能降低劳动强度。
但是手工炒制的茶,因为它是用火来烧,香气特别好,有一种淡淡的果香,也有人说是一股豆花香。时间和技艺相焙,或许正是最好的味道。
我是2010年成立了鱼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到现在共有980多亩高山生态有机茶基地,带动茶农300多户900多人,每年增加茶农收入180多万元。庆元县龙溪乡鱼川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2000多元到如今的6800多元,其中80%来自茶叶收入。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还成立了自己的非遗传承工作室,并带了五六个徒弟,因为我就是想把手工制茶的技艺传承下去,把龙溪茶叶做得更好,把庆元的茶叶做大做强。
- (编辑: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