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技艺——打铁
渐行渐远的技艺——打铁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卖豆腐。”打铁作为最苦的行当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老街角里,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却已经陪伴了练正德近40年……
一大早,后田老街一间木结构的房子里,就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在这家名为练正德铁店的铺子里,店主练正德正抡着大锤,专注于打造一把柴刀。
16岁那年,练正德开始学打铁,这一打,就是近40年。店面换了好几处,但都在后田老街一带。在他的打铁铺里,镰刀、菜刀、剪刀、铁钳等常见铁具摆放在显眼的位子。门内摆有火炉、铁砧、鼓风机、空气锤和两个装满水的铁桶。在地上的一个角落里堆放着一堆铁片,这些就是打铁具的原材料。
“打好一把菜刀,一般要经过五六道工序,最少要2个小时,其中最繁琐的就是敲形这部分。”练正德一边忙活,一边跟记者聊上了。
只见练正德拿着铁片放到火炉内,埋在烧得火红的木炭里。3分钟后,他拿着铁钳把烧红的铁片夹到空气锤下进行第一次锤炼。
“这只是第一次捶打,每次至少10下,接下来还要捶打50多次,才能打出想要的形状。”练正德表示,10多年前,他购进了空气锤,把前几道捶打流程交给空气锤来完成,这样一个铁具打好,也不会太累。
说着,铁片已经被火焰煅烧的部分伸展了近一倍,随着空气锤的20多下敲打,尖尖的柴刀头初具雏形。这时,已经冷却的铁片被重新放回了火炉里加热。
在这之后,火炉、空气锤来回更换了10多次,柴刀的模型初显。练正德告诉记者,到这个步骤,空气锤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就需要进行手工捶打。
练正德熟练地用火钳将烧得红彤彤的钢片夹着放在旁边的铁砧上,抡起大锤就砸,20几锤之后,柴刀的刀锋变薄了。又是一轮火炉、大小铁锤的连番轮换,敲打声叮当作响,原本还只是初具模型的柴刀已经完成了刀锋、刀柄等捶打工作。
“别以为这样就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还有电焊、抛光、冷却等工序。”由于一直在火炉旁作业,此时的练正德脸色通红,汗珠不断往下滴。对于此,练正德习以为常。
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打铁除了工序繁杂外,还特别考验铁匠的眼力,因为打铁不像做木工,可以用尺子在木板上标示出规格,打铁只能靠老师傅的判断,不断翻动铁料打造出理想的铁件,靠的是“功夫”。
打铁是一门手艺活,凭借着精准的眼力,练正德总能精准地判断打铁力度和煅烧温度,形状各异的铁料在他手里“听话地”被打造成各种精美铁器。由于打铁质量好,还吸引了意大利的顾客。
“那会,有个青田的亲戚买了把菜刀,恰巧,被来国内游玩的意大利朋友看到了,觉得锋利又耐用,于是一次性买了20多把带回国。”练正德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这是他近几年接的最大单子。
回忆起刚学习打铁的日子,练正德记忆犹新。那会,打铁匠还是热门的行业,农民大部分以农业耕作为生,各类农用工具需求量多,销量好,一个月赚的钱甚至是泥瓦匠的两倍多。于是,练正德也步入了打铁行业,跟着师傅从一点一滴学起。
“每一个农具都是手工制作,一个农具成型,要打上千下,一开始学的时候,根本没法掌握铁锤的力道,每每是一天下来,手酸痛得很,直到一个星期之后才渐渐适应。”练正德说,和现在相比,生意就好比一个天一个地,现在一个月能卖出四五十件已经很不错了,有时一个礼拜仅卖三四件。“吃香”的打铁匠,日渐消失。
回忆起以往红火的生意,练正德叹了口气。“这么多年来跟我学打铁的也有十几个,真正学会的只有3个人,最终坚持下来的却一个都没有。”练正德说,年轻人嫌打铁这门手艺太苦太累,又不赚钱,不愿意学。
近40年的打铁生涯在练正德身上烙下岁月的痕迹。由于长年对着高温用眼,10多年前,练正德就戴上了老花眼镜,两个手掌也长起了厚厚的茧。
现在,日常仅有练正德一个人在铁铺里等着顾客上门。店里悬挂着的10多只鸟,是他的“好伙伴”。没顾客的时候,练正德喜欢逗着笼里的小鸟,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以往在同条街上的打铁铺,仅剩两家,其余的都关了门,转了行。虽然打铁铺没了往日的辉煌,但练正德说,只要能打得动,他的打铁铺一定会一直开下去,不为赚钱,只是这么多年习惯了,放不下这老手艺。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