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补锅这行当曾兴旺一时,乡村里时常听见补锅匠走村串巷的吆喝声,以及铁板“叮叮叮叮”的碰撞声。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旧时候的手工艺已逐渐退出生活的舞台,补锅便是其中之一。
“换锅底、补塑料桶、修理高压锅、修雨伞……”在县城,不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沿街飘荡,这正是补锅匠毛时龙招揽生意的声音。近日,记者正巧在府后街遇到毛时龙,他向记者展示了这门渐行渐远的补锅技艺。
补尽千家锅与盆
毛时龙今年60岁,是左溪镇青竹村人,他当补锅匠已经20多年。在他的三轮车上,摆着大小不一的铝片锅底,锉子、剪刀、钯子、钢钎、碎铁片、钉子等工具杂乱而有序地堆放着。
此时,毛时龙正在修补一个损坏的茶壶。他的动作很是利索,先用剪刀把整个茶壶的底剪掉,之后将锅的边缘放在专用的铁块上,用锤子把边缘敲平。再找出工具箱里大小合适的圆锅底,先同茶壶底对比一下,剪去多出来的铝皮,再将剪好的铝皮放在铁块上敲成向上衔接的弧形。最后,将铝皮直接套住锅,用锤子敲击铝皮,让其贴住锅。这样一个茶壶底就换好了,整个更换前后只用了10多分钟。
“茶壶修好了,回去装一下水,肯定不漏,漏了不收钱。”把修补好的茶壶递给顾客后,毛时龙打算收拾工具,继续走街串巷。
20多年前,毛时龙通过自学开始了补锅匠的活计,一开始,挑着扁担边走边吆喝着问哪户人是否需要修补,除了在左溪本地修补外,还到荷地、江根、官塘等地补。只要碰到哪家有破锅烂盆需要修,就支好修补的工具敲敲打打,补好之后再继续吆喝。每天从早到晚,可以修补20多口锅,最多一天要补30多口锅。慢慢的,毛时龙精湛的手艺在当地以及周边有了较大的名气,许多人都慕名找他补锅。
“毛师傅,帮我这个水壶补一下,有点漏水,不好用了。”听着扩音喇叭里传来的吆喝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拿着水壶来修补。这名老奶奶是毛时龙的老顾客了。接过茶壶,毛时龙又开始做起他的活。
“我家里的锅、桶都在毛师傅这里修补的,已经有十多年了。”老奶奶告诉记者,毛师傅的手艺很好,修补得很细心,每个细节都会注意到,而且收费合理,周边很多人都喜欢找毛师傅。
随着时间流逝,毛时龙搬到了县城居住,修补的地点也变成了县城周边,有时还会到竹口、安南等乡镇修补,使用的工具也从步行变成自行车,再变成现在的三轮电动车。
如今,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上7时到晚上5时,毛时龙都会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吆喝着招揽生意,有时也会接到顾客的电话,上门帮忙修补。
“时间久了,不少顾客都记着电话号码,需要修补了,就来个电话,我不忙的时候,就会上门修。”毛时龙说。
补锅技艺渐行渐远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补锅生意也慢慢走向没落。毛时龙告诉记者,以前穷,村民们家里的铁锅是修修补补又三年,用到真的用不了才会扔掉。现在,人们生活富足了,家庭用的大多是电热壶、电饭煲、高压锅,即使是使用水壶,用坏了大多是直接扔掉,买新的,很少人会拿过来补。与以往相比,生意差了许多。
“以前每天都有20多口锅底需要修补,现在最多的一天也不到10口锅,多是2、3口锅。这还是因为我修补的范围广,骑着三轮车,一天能把整个县城和周边的村子都转个遍,才能碰到上了年纪的人来补锅。”毛时龙说。
最近几年,不仅补锅人少,补锅匠也越来越少。“以往一年购买修补材料的本钱要花2、3万元,但现在还不到以前的一半。”毛时龙说,不少同行已经转行做别的事情。
由于补锅的人渐渐少了,毛时龙还兼补塑料桶、修雨伞等,为单调的补锅手艺多找点活计。
毛时龙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都已成家。目前,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已不需要毛时龙走街串巷补锅填补家用,但他却舍不得放下这门手艺。
在毛时龙看来,这门手艺或许最终会消失,因为补锅既辛苦又不赚钱,近几年来,想学补锅的学徒一个都没有。
“做到自己再也拿不起手中的工具,能将这门手艺维持多久就多久。”毛时龙说,补锅对他来说已不是谋生,更像是一种过日子的方式。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