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县19个乡镇(街道)里,有一批坚守在基层的医护人员,他们进村入户,守护村民的健康,村民把他们当成“亲人”。他们是守护乡村的白衣天使——乡村医生。
据了解,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0个,在职人员955名。其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村卫生室100家。
日前,记者走进乡村医生,了解他们为村民健康护航的故事。
扎根基层只为村民健康
“小刘,这两天身体不太舒服,帮我看下。”近日,刚上班,荷地镇荷地村村民吴大伯到镇中心卫生院。
这天,值班医生是刘卫超。刘卫超帮7位病人输液,帮一位名发高烧的小孩看病,为一位村民量血压。除此之外,还处理了一些卫生院的琐事。
每次看病过后,刘卫超都习惯把桌面收拾干净,把用过的仪器整理整齐。“这么多年,习惯了。把办公室的环境弄好,能让病人感觉舒心一点。”刘卫超解释。
如今,荷地镇中心卫生院共有10名医务人员,刘卫超是唯一的一名全科医生。卫生院采用轮班的方式值班,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保证卫生院有责有岗,有岗有人。
今年50岁的刘卫超,1986年初中毕业后到合湖乡卫生院工作,2005年调到百山祖中心卫生院。2013年调到荷地镇中心卫生院。从风华正茂到人到中年,刘卫超从事乡村医生已经历29个春秋。
说起选择医生这个行业的原因,刘卫超回忆道,年幼时,身边的两位亲朋因为乡医院设施简陋、医疗技术限制等因素离开了人世,这让他刻骨铭心,立志从医。
“现在的农村,大部分青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是老人和小孩,村到镇的班车几乎没有,他们只能徒步到卫生院看病,有些可能来回一趟就要4、5个小时,如果身体不舒服的老年人,需要花的时间更多。”刘卫超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曾经属于卫生系统被投诉的热点——看病贵和态度差都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是,在农村,看病难的情况还是存在,他们改变了服务模式,从在医务室等病人,转变成到农户家里服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医护人员服务意识的提高,服务方式的转变,使得荷地镇中心卫生院门急诊人数急剧增多。2014年,荷地镇中心卫生院门急诊人次9363人,比2013年同期提高71.12%。这也让刘卫超和同事们更加忙碌。
在山区当医生,总是有诸多不便。百山祖和荷地都属于海拔高的地方,由于长年在高山地区工作,刘卫超患上了关节痛。“春天时,房间和办公室都是潮湿的;冬天时,气温很低,没有太阳的话,更冷。床铺如果一两天没有住,就要晒一晒或者用电热毯烘一烘,不然时间久了就会发霉。”刘卫超说。
在乡村工作这么多年,刘卫超也曾遇到几次可以进城或是换工作的机会,然而,都被刘卫超给拒绝了,他觉得,当医生是一份能让他开心的职业,看着一个个病人康复,心里就特别有劲,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力量。
刘卫超的妻子也是一名乡村医生,她在百山祖卫生院任职。只有休息的时候,刘卫超才能回到县城,照顾正读高中的儿子。刘卫超在从医路上不停歇,没有轮到值班的时候,就开着车和同事们下乡进村,上门为村民提供免费健康大检查。到荷地镇一年的时间,刘卫超的足迹遍及镇里每个行政村和自然村,有部分村甚至去过20多次。也因此,他获得了省疾病预防控制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真诚付出乐当村民“亲人”
在濛洲街道庙下村的喜鹊村卫生室,每天早上8时,吴善红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年36岁的吴善红也是一名乡村医生,至今已从医15年。记者见到她时,穿着白大褂的她正忙着给病人,作检查,接着熟练地写处方,抓药。
吴善红是举水乡月山村人,1999年从丽水卫校社区医学专业毕业后,到濛洲街道喜鹊村开卫生室,12年后,搬到庙下村,至今,已有3年。
“因为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所以报考了这个专业,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医生,圆了自己小时候的梦。”吴善红说,从小,她的愿望就是当医生,希望像电视里播的那样,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救死扶伤,让患者减轻病痛。
“平常忙吗?”听到记者的提问,吴善红说,卫生室就她一个医生,每天都有病人,最多的一天有40多个。每天早上8时开门,晚上8时关门。为了方便看病,吃住都在卫生室,有时吃一顿饭要放下好几次碗筷去看病。晚上接急诊也是常事,最多的一个晚上接了4个急诊,几乎都没睡觉。
有天晚上,村里有个小孩半夜发高烧,全身抽搐,吓坏了家人。吴善红接到电话后,立即准备好医药箱,只用了5分钟就出发,因为对村子很熟悉,没多久就到村民的家里,对小孩进行物理降温和药物。看到小孩的高烧降下去,家人一个劲地感谢,吴善红说那时特别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在工作中,吴善红的卫生室也成为村民闲聊的去处之一。在村民口中,记者得知,村里有位病人是困难家庭,动手术后需要拆线,吴善红上门帮忙拆线,分文未收;有位村民是一名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家人都在外地,吴善红就时不时去看望这位村民,他难受的时候,还帮忙送到医院,并细心照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全心全意地付出,也让吴善红得到村民的肯定,村民也把她当亲人,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做的糕点、种的菜都往吴善红的卫生室里送。
作为一名女医生,工作比男医生更辛苦。吴善红在怀孕期间一直坚持工作,在生产的前一天,还在岗位上忙碌。“虽然也很想休息,但是卫生室不可能好这么久不开门,周围的几个村,就只有一个卫生室。而且,每个月对村里年纪大的老人,都要定期进行回访。”吴善红说,孕期,她胃口不好,睡不好,不过她都能克服。坚持开门,也得到丈夫的支持。
工作的忙碌,让吴善红每天都有充实感,然而,对家庭来说,却觉得自己有许多亏欠,照顾的时间少之又少。
“对两个孩子,最大的感觉是亏欠,陪他们的时间很少。大女儿读初二,平常在亲戚家吃饭,小女儿30个月,找了位阿姨帮忙带。吴善红无奈地说。
有一件事让吴善红印象深刻,在女儿上初一的一天,那天刚好丈夫出差,家里没人。因为卫生室有病人在打点滴,原本回家的时间推迟了2个多小时,心想女儿应该已经睡下了,却没想到,等她到家时,看到女儿一个人坐在家门口。“女儿胆子比较小,不敢一个人在家。学校9点多下课后,门口有灯,就坐在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回忆起这件事,吴善红再一次哽咽。不过,最让吴善红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很懂事,很少让她操心。
一年365天,除了大年初一开始休息一个星期左右,其余的,吴善红每天都准时开门。春节,对她来说,是最开心的时段。因为,这是她陪伴孩子的日子。
吴善红告诉记者,曾经也想关掉卫生室,全身心照顾家里,但是又觉得坚持这么多年,放弃了很可惜。而且,和村民的感情好,是让她坚持的最大的原因。
卫生室不忙的时候,吴善红就会看看医学方面的书籍“充电”,她说,学到老,活到老,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帮助更多的病人减轻病痛。“尽自己的能力做好,真诚对待每一位病人,希望能帮忙更多的人。”
记者手记
乡村医生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他们扎根基层、执着坚守、甘于奉献,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保护农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村医生虽然没有大医院大专家的名气大,但正是他们,成了基层群众身边叫得应的“亲人”。他们心系病患乡亲,上门为乡亲治病,即使再累,也从无半句怨言,只希望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早日康复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乡亲的健康上,以乡亲的健康为自己的最大满足。乡村医生的坚守,让我们感动。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