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满粉灰的安全帽,忙碌的身影,铸成一幅流动的画,这幅画的主角就是建设工人们,他们是“美丽庆元”的建设者。
或许他们并不属于这座城市,但他们却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他们从最细微、最直接处感受这个城市建设的温度,他们就像一颗“螺丝钉”,虽小的不起眼,却对这座城市的建设起着了不起的作用,他们就是建设一线的外来建设工人。记者走近这些外来建设者,感受他们的工作和苦与乐。
人物:张红旗
来自:山东菏泽
工地:高速公路连接线四标段
今年45岁的张红旗来自山东菏泽,去年秋天来到高速公路连接线四标段工地。
据统计,高速公路连接线四标段共有120多名工人,百分之九十来自外地,其中大部分来自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
红色安全帽,军绿色工作服,咖啡色帆布鞋,戴着袖套,左手拿着防护面罩,右手拿着焊接棒,这是记者第一眼见到的张红旗,他一丝不苟焊接的样子犹如在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焊接闪烁刺眼的火花让人不敢靠近,待张红旗焊接结束记者才凑上前跟他聊了起来。“我们现在在做立柱的钢筋笼,每个钢筋笼要用一个个钢筋圈把42根钢筋给固定住。”张红旗一边在两个工友的配合下给钢筋圈测量标记,一边跟记者介绍。拿着粉笔的手沾满了铁锈,工友两头拉着线,张红旗仔细按照刻度在钢筋圈上划下记号,“每两根钢筋之间相隔15厘米,不能多,不能少,不然柱子可就不牢固了,我们的工作也没啥技术含量,但是一定得细心,严格按照标准,建桥容不得一点疏忽,哪怕是再小的地方,要是弄错了就给整座桥埋下隐患。”
张红旗告诉记者,出来打工已经有8个年头了,待过不少工地:天津高速公路桥梁、北京7号线地铁、沪昆高铁桥梁、福建蒲城龙蒲高速公路富官2号桥……张红旗对自己参与过的工程如数家珍,他说看着座座桥梁在荒地上建设成型,想到里面有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就感到十分的高兴和自豪,以前工地上好多事情要靠手工,现在工地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大机器,建设桥梁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你看,我们去年来的时候这里还啥都没有,现在一座桥的样子基本都出来了。”
在工地上干久了,张红旗对各种工种都越来越熟悉,他说在这个工地上,焊接、立柱子、包扎钢筋、浇混凝土他都做,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
6点多起床,7点开始上班,到11点30分张红旗结束上午的工作,跟工友一起到食堂洗手吃饭。食堂就在工地边上,跟工人们的宿舍连在一起,是临时用铁皮和泡沫搭建的简易房。一人一盒饭一碗菜,碗里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吃饭的时候,张红旗几次把碗里的肉夹给对面的小伙子,他们来自同一个村,张红旗说他们村子里有十几个人在这个工地上,这个小伙子年纪最小,大家都很疼他,工人们常年在外,一年也就春节、中秋节回家两次,平日里就是工友之间相互照顾,大家吃、住、工作都在一起,感情很好。
张红旗和4个同村的工友住在一个宿舍,4张钢丝床,他们自己用木板和钢筋搭的桌子、凳子,还有一个小小的电视机。张红旗说,下班在宿舍就看电视剧。“我喜欢看抗日片,除了看电视也经常用手机看新闻。”张红旗跟记者说自己这段时间很关注APEC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新闻。
对于张红旗来说,出来打工那么多个年头,早就习惯出门在外的生活,但还是时不时会想家,想吃上一口山东的大饼。“我们外出打工的,能有一份工作不容易,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靠自己的一双手吃饭,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快到年底了,一家人都盼着我回家,等拿到年底的工资回家好好置办一些年货。”说着,张红旗又在工地上干起活来。
人物:朱国和
来自:湖北
工地:二中迁建项目
早上7点,工地上霜还未融化,一团团的白气从口中冒出,朱国和跟工友们就已经在工地上工作了。这里有三分之一的工人来自外地。朱国和负责边坡治理工作,每天6点多起床,吃完早餐就到工地上,开工前先检查施工的原料是否备齐,测量前一天堆砌石墙的高度、宽度,沿着400多米的边坡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是否有差错。
今年41岁的朱国和从事建筑行业已有20年,可谓经验丰富。二中迁建项目负责人介绍,边坡治理比较复杂,特地请经验丰富的朱国和来负责这项工作。朱国和总是测量仪器和图纸不离手,左手臂夹着图纸袋,右手拿着全站仪,在工地上来回穿梭。
气温渐渐升高,地上的霜融化,黄泥地泥泞不堪,朱国和全然顾不上陷在湿泥里的双脚和裤腿上沾满的黄泥,固定好全站仪,闭着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集中在仪器镜头前,一边观测一边调焦距,然后在图纸上做好记录。“全站仪是用来测量坐标,定点用的,还有棱镜,是通过红外线反射来测距离。”朱国和一边工作,一边跟记者介绍。
除了做测量,画图纸,朱国和还要指导工地上的工人具体施工。给边坡砌石头墙的大部分是五六十岁的老石匠,朱国说这些石匠工作都比较认真,让他省不少心。记者在工地上听到朱国和对石匠们讲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注意安全”和“仔细小心”。朱国和说,工地上安全第一,时时刻刻都要强调,此外,做事一定要认真细心,做建筑可一点都马虎不得。只要一丝不苟认真做事,吃苦耐劳,就没有做不了的工程。“大面朝下。”“石头要摆正、平稳。”“这两块石头之间宽度太大了,不牢固,重新做。”“这里灌浆太少了……”朱国和不断地叮嘱着。
跟朱国和一个办公室的老刘告诉记者,朱国和白天在工地上忙活9个小时,晚上还要在办公室研究图纸或是看书。记者走进朱国和的办公室,桌上和书架上堆满了图纸和建筑书籍,桌上摆着《建设工程项目基础》《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和《建设工程法规相关知识》几本书,朱国和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考取了二级建造师,看书一来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二来也是为了考取一级建造师资格。“现在工艺和材料不断更新,不看书不行啊,光是拿仪器来说,当初我们是用经纬仪,现在用全站仪还有GPS定位,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把工程越做越好。”
朱国和的妻子是老家的一名中学老师,因此他说对二中迁建项目工程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而且他对庆元也有一份感情。朱国和在杭州的工地上认识了十几个庆元人,关系不错,这次来庆元工作也是经过他们介绍,他说很喜欢庆元的风景和人,“这里的领导对我很好,庆元人也很淳朴、热情,我的电动车停在街上两三天都很安全,这要是在外地,电瓶早就被人偷了。”朱国和还说,不仅自己喜欢庆元,连他的儿子也很喜欢庆元,尤其喜欢庆元的廊桥,平时出门几天就闹着要回家的儿子今年暑假来庆元玩了一个多月也不舍得回家。说着,朱国和拿着手机给记者看儿子的照片,看着儿子的照片,他黝黑的脸绽放着笑容,这张脸经过工地上风吹日晒的刻画,记录着一个个项目的建成。
【记者手记】
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所建造的,无数的普通人用双手创造着生生不息的生活。外来建设工人于庆元是过客,但是庆元的一个个项目工程却因他们洒下的汗水而永远记住这些建设者,留下永不消逝的烙印。让我们向项目一线工人致敬!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