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一角 黄庆玲/摄
天天起早摸黑,东奔西走,风雨无阻,每天市民们所需的蔬菜肉食都得通过他们的手,一一搁进“马大嫂”们的菜篮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几天休息……这就是不少卖菜人的生活。据粗略统计,从成量批发到设摊零卖,县城足有近千个菜贩。
近日,记者分别在凌晨、上午和下午3个不同时段,跟随菜贩在早市和菜店体验了卖菜生活。
虽辛苦 却也是一份稳定的工作
凌晨4时,庆元的气温7摄氏度,菜贩练发焕驾驶着四处透风的电动三轮车,踏上了进菜之路。“每天早上都是不到4时就起床,夏天还好,冬季不太好受。”练发焕一边与记者聊着天,一边行驶在空荡荡的街上。
一路上,寒风不时吹来,记者虽早有准备,穿上了棉衣、棉裤,还是觉得很冷。10多分钟,练发焕到了早市,此时早市门口已经停了不少车辆。“每次来早市路上的行人、车辆都不多,所以车开得比较快,来得早一些,可以选最好的菜。”
练发焕停好车,到了早市内。这里相比户外暖得多,菜贩们将菜堆成一堆堆,摆放在塑料袋上供人挑选。练发焕拿着前一天晚上写好的菜单,在早市转了一圈,才开始选菜。
“早点来就有时间可以先看菜,问价格,再选菜,这样能知道当天有哪些菜,大概价位怎么样,货比三家,买到的菜质量会更好一点。”练发焕乐呵呵地说,一圈转下来,虽然花了10多分钟,不过收获也大,今天需要的菜要到哪些菜贩那里去买,心里已经有底了。
在萝卜摊上,练发焕蹲下选了10几个,上秤、付钱,“老板,帮我菜放一下,我等下回去的时候来拿。”说着,练发焕又到下一个菜摊重复同样的工作。
20分钟后,练发焕手上拎了2袋蔬菜,又路过之前买菜的菜摊拿菜,往门口的电动三轮车上放。这时的早市,人也多了起来,进菜的菜贩进进出出,大家都在忙个不停。
“进菜也有很多学问的,就拿今天的萝卜来说,我买的是0.6元钱一斤的,虽然比别的菜摊贵了0.15元,但是这些萝卜白,又直,肯定会卖得好。虽然赚得少,可是一般今天就能卖完,不会剩下来,明天再进新货,就不会有浪费。”练发焕一边挑菜,一边讲着他的生意经。
随后,练发焕又到各个菜摊上,收购需要的菜,一个小时后,完成了今天的采购工作。
回到位于江滨路上的菜店时,已经5时30分。这时,练发焕的妻子练月平已经在店里忙活了近半个小时了。“刚开始卖菜的第一年,我们两个是一起去进菜的,后来天气冷起来了,发焕也说进菜已经熟悉了,我才没跟着去,而是在菜摊准备‘开张’。”练月平说。
练月平是荷地镇黄洋村人,10多年前到县城打工,先后开过烤鸭店、做过来料加工。2011年,练月平从在江滨小学旁边开熟食店的表妹那得知,旁边有一家菜店转让。练月平夫妇在实地查看之后把店转了过来,6月9日开始卖菜。菜店开了一年多后,为了增加收入,练发焕在菜店门口支起了一个摊位,干起了老本行——卖猪肉。
从早上5时30分开始,练月平先是整理昨天的剩菜,将黄叶、烂菜、变质的菜剔除,再把当天刚进的菜按照以往的顺序整齐摆放好,接着把冰箱里的贡丸、带鱼、鸡壳等冰冻食品整理好,清理鱼缸,再扫地、擦桌子……全部事情都做好,练月平才开始煮早饭。而这时,练发焕也正好把猪肉完成分类。
早餐后,菜摊就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顾客,客人买过之后,又要重新整理被客人弄乱的菜,从早上一直持续到13时,练月平才有时间开始煮午饭。饭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整理,下午卖菜又一直持续到19时。
一天内,记者发现,练月平除了吃饭的时间外,其余一刻都没有停下,一直站着工作了一天。
“冬天还好,脸盆里面的水不需要整天换,工作量少了很多。如果是夏天,脸盆的水不换的话水就会冒泡,菜很容易变质。”练月平说,一天最忙的时候是中午和晚上的吃饭时间,有时店里一下子涌进10多位顾客,称菜都来不及,价钱也是顾客自己记,等顾客都走了,菜店里就像打过仗似的,乱得不行。
卖菜虽然辛苦,却也有不少好处。“上街少了,用钱的地方就少,钱能攒得更多。”练月平笑哈哈地说,从开始卖菜后,几乎很少上街,买衣服、鞋子等次数屈指可数,这也相当于赚钱。
繁忙的日子也有小乐趣。从早上开始,菜店里就有音乐传出来,而在忙碌的间隙,练月平也时不时来上一句,“火红的太阳照在我身上、火辣辣的情歌在飞扬、用我的一生为你思量……”
“没有卖菜之前,空的时候还会去跳跳广场舞,锻炼一下身体,可是自从卖菜开始,每天都很忙,再也没有去过,就弄了台老人机,放在店里唱唱歌,热闹一点,而且现在从早忙到晚,也算是一种锻炼。”练月平说,从卖菜开始,他们全年只休息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四几天,大年三十都是要卖到17时左右。平常早上都是5时起,晚上8时多点就睡觉。
练月平有两个孩子,女儿上大二,儿子上初二。学习成绩好的女儿,懂事的儿子,让练月平很欣慰。“去年家里添置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现在儿子自己的衣服换下来也会扔到洗衣机里面洗,看到店里忙不过来,也会帮帮忙,看到他们的变化,这是最高兴的事。”练月平说。
“卖菜确实辛苦,但这也算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夫妻俩很知足。”练月平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学习好,身体好,自己两人能挣钱买套房子。
无法言语的她 想给孩子最好的
和练月平不一样,菜农吴启花是自家种菜自己卖。
吴启花是百山祖乡枫树坪村人,今年41岁,她是一名残疾人,17年前,因生病医治无效后声道受损,无法发出声音。从2006年开始,她和丈夫吴廷富在县城租地种菜,自种自卖,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早上5时,在丈夫吴廷富的帮忙下,吴启花骑着脚踏三轮车把自家种的菜拉到早市,在早市门口卖菜。
当天,吴启花卖的菜有芹菜、油菜、蒜叶三种,除了这些,她家种的菜还有菊花菜、生菜、花菜和包菜等,每样种的都不多,但是品种齐全。
每当看到有顾客从菜摊前走过,她就将自己的菜往顾客面前送。“芹菜多少钱1斤?”她马上伸出3个手指。“3块?”她微笑着点点头。把顾客挑选好的菜轻轻放到电子台秤上,输入价格,比出两个手指告诉顾客2元钱,接着熟练地递菜、接钱、找钱,微笑看着顾客满意离开。
“蒜叶多少钱1斤?”她伸出5个手指。“5块?太贵了,便宜一点。”她摇摇头。
“这油菜多少钱1斤,怎么这么小个。”一顾客拿起油菜看了看,又放了回去。她看到顾客要走,立即比划着手指,顾客不明其意转身离开了。吴启花写在纸上告诉记者,其实她是说最后一斤了,可以便宜一点。为此,吴启花闷闷不乐,直到下一个顾客到来才露出笑脸。
每当没有客人的时候她就理菜,把菜摆放得整整齐齐。有些熟客来了直接比手势问价格,甚至有的熟客没问价格就直接说买多少钱。吴启花告诉记者,给熟客就会便宜一些。
一辆脚踏三轮车,一台电子台秤,两块木板,这就吴启花所有的装备。她用独特的手势卖菜,她总是小心翼翼地拿菜、称菜、找钱,熟练之余略显谨慎。
吴启花刚开始卖菜时是用大喇叭走街串巷叫卖的,她爸爸跟着帮忙。时间长了,吴启花一个人固定在早市卖。在卖菜的时候,有时会因为无法讨价还价而失去一些客人。
9时不到,菜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吴启花便开始收拾东西。东西收拾好后,她到早市里买了一根山药、四个辣椒和一袋面包,在炒货店买了一点花生和薯条,又路过猪肉摊买了一点点猪肉。吴启花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两个孩子爱吃的东西。
骑行20分钟后,记者跟随吴启花来到她位于濛洲街道后碓村的家。这是一幢两层的土木结构房子,房子外墙有些破损。楼下是厨房和摆放农具的小屋,楼上是住房,一台破旧的电视机是家里唯一的电器。
回家之后,吴启花开始打理家务,饭后,她和吴廷富一起到西门村街尾租来的地上打理菜。
“今天的菜卖了239元,比昨天多卖了23元。”吴启花比着手势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天的收获不错,虽然一天卖菜赚不了多少钱,却可以慢慢攒着给两个孩子读书。
吴廷富今年43岁,是个很朴实的农民,有时也打打临工。“虽然住的房子破旧,但一家人在一起觉得很幸福,现在母亲也和我们住在一起,我们在田里忙的时候,母亲帮忙照顾孩子。”吴廷富说,卖菜时,他得早起帮妻子把菜送到济川路口,再回家送孩子去上学,之后去菜地。有时因为菜没成熟没得卖的时候,就去打临工,增加收入,这样的生活很充实。
吴启花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四年级,一个上三年级,她的女儿学习成绩不错,儿子聪明可爱,孩子们给这个家增添了不少欢声笑语。
说起愿望,吴启花在手上写出五个字——学习好一点。对于未来,吴启花充满期望。她比划着告诉记者,每年要支付3700多元的房租,1100元的田租,她家卖菜的收入成为全家经济的主要来源,现在,顾客越来越多,赚得也比以前多。平常全家省吃俭用,生活过得简单而充实。她相信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日子会越来越好。
早市一角 黄庆玲/摄
http://img2.zjolcdn.com/pic/0/16/32/18/16321867_388703.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120/16/32/18/16321867_388703.jpg吴启花在卖菜路上
http://img2.zjolcdn.com/pic/0/16/32/18/16321868_985317.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120/16/32/18/16321868_985317.jpg吴启花在打理家务
http://img2.zjolcdn.com/pic/0/16/32/41/16324173_453079.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120/16/32/41/16324173_453079.jpg练月平在卖菜
http://img2.zjolcdn.com/pic/0/16/32/41/16324174_994946.jpg http://img2.zjolcdn.com/pic/120/16/32/41/16324174_994946.jpg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