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松源街道朱村村,洁净宽阔的道路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小洋房”,村中一条清澈见底的水渠穿行而过,自然纯朴的美丽乡村风貌一览无余……在这个村庄里,总能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张邦贤忙碌的身影。他用了27年的辛勤汗水,使整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年均纯收入上万元。
提起老支书,村民们赞誉不绝,说起他为村民做的事不胜枚举——
30年前,1.5米宽的石子路是村里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以前去县城办事要走40分钟到五都乘车点候车。隆宫、竹口的村民早到县城了,我们还上不了车。”今年67岁的村民叶达财深有体会,如今,交通不再是村里的烦心事,村后、村中分别为3、5米宽的道路条条通畅,而村前10米宽的主干道还成了附近几个村的交通要道和交易枢纽中心。
过去,村里只有几盏破烂的木杆灯,摇晃又危险。如今村里装上了既美观又安全的电杆灯,家家户户出门更方便了。为鼓励和支持发展菌菇产业,村里还特意为村民的菇棚装上了电杆灯。“如今,再也不用大晚上拉着电线到菇棚做事了。”村民张昌安说。
解决饮水困难,提高饮水质量是关系村民生活的大事。2008年,在张邦贤的带领下,朱村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修建自来水,惠及260户村民。启动村农业清洁改造工程,修建6个垃圾房,建成95口沼气池,大大改善了村庄环境。
多年来,张邦贤心里始终装着村民。他来回奔波于县、街道和村之间,将一批批惠泽民生的项目在村里扎根“落户”,把村民的事装在心里扎实办好。建立50亩养殖基地发展鳗鱼产业助村民就业、鼓励妇女农闲时做来料加工、给年迈的老人发放补贴等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了村民的心坎上,村民们也都看在眼里。
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民们互帮互助,寻求共同致富。
“如今到了香菇采收的时节,大家相互帮忙一起将新鲜的香菇运到交易市场叫卖。年底种植香菇,大家一一排好时间,互相帮忙。”村民张小翔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为方便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村里还在五余路上建了一个临时交易点,请专人维持治安,让他们在这里集中贩卖新鲜的香菇。
如今,朱村村的食用菌产业越做越大,产品远销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村民的生活也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