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源溪穿城而过,缓缓流淌,倒映着古朴精致的廊桥,落霞波光,白鹭齐飞……美丽的背后是河道保洁员辛勤的付出,他们就像“清道夫”一样,守护着河流的洁净。
从松源溪洋心桥至会溪大桥,从星光溪过境公路至北门桥,从大济溪濛洲路至松源溪口,从大坑溪55省道至松源溪口,长达10公里左右的河道由11名河道保洁员分段守护。除洪水暴发,他们全年无休,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曝晒,每天清理垃圾,尽管工作枯燥、辛苦,他们却从不抱怨。
水上作业 驾轻就熟
65岁的黄维平从小在河边长大,熟悉水性,3年前到唯一需要在船上作业的石龙潭河段从事保洁工作。
上午7点10分,记者来到濛州公园,黄维平已经在岸边打捞垃圾。“人工河这边船进不去,要先在岸边把垃圾打捞好再到船上去。”黄维平见到记者说道。岸边打捞完毕,记者跟随其一道上船,驶入河流深处。一只装着垃圾的橡皮艇,一根带有网袋的竹竿就是他的工具。黄维平熟练地划着竹竿,见到有垃圾就顺势捞起,倒入船里,动作一气呵成。记者也拿起竹竿尝试打捞,第一次划船,根本掌握不了方向,更别谈打捞垃圾。
黄维平一边划船一边告诉记者,河里什么垃圾都有,塑料袋、瓜皮、菜叶、破衣服……更有动物尸体,特别在夏天,这些动物尸体腐烂发出难以忍受的恶臭,要是碰到死猪,得费好大的力气才能打捞到船上。石龙潭河面较宽,需要四五个小时打捞,要是洪水过后,垃圾冲刷出来,从早到晚10个小时也打捞不完。
记者发现,别的河道保洁员都是戴着一顶黄色的帽子,而黄维平却戴着斗笠。面对记者的疑惑,黄维平笑笑:“我戴斗笠是有‘历史原因’的。”原来,这个斗笠是为了阻挡岸边居民往下倾倒的污秽。黄维平说,他已经好几次在河流北岸被楼上居民倒下的洗碗水“袭击”,洗碗水混杂着各种味道,头上挂着粉丝,身上披着菜叶,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几次后,他就跟单位申请不戴帽子戴斗笠,这样会好一些。
“虽然工作很辛苦,可是看到河道一天天变干净自己心里也很欣慰,只是希望市民都能做到自觉保护河道整洁。”王维平说,石龙潭边很多人垂钓,打捞垃圾的时候难免会碰到鱼饵,起初垂钓的人颇有微词,但经过沟通,垂钓者也开始理解并支持他的工作。
随着上午2个半小时的打捞完成,黄维平正在一趟趟地用畚箕把船上的垃圾送到垃圾中转站。
认真工作 无愧于心
河道保洁这份工作,看似不起眼,而且脏、臭、累,面对这份工作,西门河道上的保洁员吴笔通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他看来,工作来之不易,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拿的这份工资。
吴笔通所清理的河道范围从北门桥到竹坑桥。当天的采访从一阵细雨过后的早晨开始。从北门桥逆流而上,窄窄的河道确有不少的垃圾,特别是岸边堆满了卫生纸、尿不湿,甚至有不少的粪便。吴笔通告诉记者,这条河边上的居民多是住房卫生设施不完善的,因此在每天一大早和晚上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把马桶里的脏东西倒到河里,这些纸粘在岸边水泥石板上,特别不好清理。因为太多接触这些垃圾,会感到恶心反胃,吃不下饭。
吴笔通按“之”字形前进,清理河里的垃圾,清理过半的河道时,瓢泼大雨突至,吴笔通为了抓紧时间清理垃圾,顾不上回工作站取雨衣,继续冒雨前行,记者和吴笔通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吴笔通说,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夏天。有时候星光溪里面下起大雨,大水冲出,水位会突然上涨,没过雨鞋,都来不及躲避。
记者跟在吴笔通后面走着,他不时回头叮嘱要小心,河里水流急,石头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他就摔倒过不少次。去年冬天,捡好垃圾准备上岸时,谁知一个踉跄,摔了个底朝天,浑身湿透,因此着凉感冒了一周多。
上午的清理工作结束后,吴笔通和记者坐在廊桥博物馆附近的台阶上聊了起来。他说,虽然这份工作又脏又累,有时候还不安全,但是看到河流越来越干净,工作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内心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还是很有价值的。说着,他还拿了三页的工作心得给记者看,满满的写着自己的工作感受,认真的工作态度可见一斑。
吴笔通告诉记者,自从“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河道比以前干净多了,在以前,一场大雨把星光溪里的垃圾冲刷出来,得从早到晚捡个一周才能捡完,现在星光溪进行了治理,垃圾少多了。
黄维平和吴笔通只是11个河道保洁员的缩影,在这个城市的每条河流上,这群保洁员365日无休止地守护着河流的整洁,是他们辛勤的付出换来洁净的河流。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