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技艺——打草鞋
草鞋是山区居民过去的传统劳动用鞋,祖祖辈辈的农民穿上它,辛勤劳作;红军穿着它爬雪山、过草地,写下长征诗篇。草鞋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打草鞋也成为那个年代村民必会的手工活。
如今,草鞋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偶尔再看见它,也只是作为民俗的摆设或纪念品。
在举水乡月山村,有一位老人仍然用传统的工具和传统手艺编织着草鞋。老人叫吴方庆,今年66岁。老人说,17岁开始他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草鞋的编织手艺,几十年来,他牢记编织的每一步要领。
“别看草鞋很普通,但制作起来比较繁琐。”见到吴方庆时,他正坐在长板凳上,布满老茧的双手在一个木架上忙碌地穿梭着。“这个就是打草鞋的专用工具,草鞋耙。”老人指着眼前的木架子,架子前面粗横木上有5个木齿,中间一个长齿,两边各有两个小齿,横木侧面中部垂直安有一个木勾,正好构成了一个带侧勾的大“丁”字。
长板凳上还放着许多稻草,“草鞋的原料主要是稻草,最好是糯谷稻草,特别柔韧。”老人拿起稻草说,“这些稻草经过挑选,然后用木锤反复锤打,一点也不粗糙了。”记者用手摸了摸,果然柔软许多。
老人介绍,打草鞋从搓绳子开始,把从棕树上割下的棕榈片用手工搓揉一番,撕开后浸水晾干,接着抽丝,一般抽3次就能把最长的棕丝挑选出来,只见他两手一配合,棕丝成了草鞋绳。
搓好草鞋绳,就可以开始打草鞋了。草鞋绳要多长呢?“一‘人’长为标准。”老人说,以前没有尺子,父亲教他两手摊开放直就是一只草鞋的草鞋绳长度。一根草鞋绳对折两次,一头绕在一根小竹节上,即是草鞋鼻子,另一头扣在草鞋耙上。
老人在腰间系上绳子,把草鞋鼻子拴在绳子上,便不紧不慢地开始了,手里的几根稻草在草鞋绳内一上一下穿编,边穿边不停地往内拧转。“草鞋无样,用手量。”老人介绍,这是最初学打草鞋的口诀,意思是草鞋上每一个关键的位置都可以用手指测量。编到四手指横宽时,就可以在两边安耳纽了,耳纽的原料是麻绳,“耳纽差不多也是四手指横宽。”老人一比划,又接着打草鞋。
“感觉稻草少了,就加一根。”老人用手摩挲着,第二个耳纽距离第一个一指长,第二个耳纽的长度是三手指横宽,紧挨着是第三个耳纽,比第二个少两公分。
在编织过程中,老人小心翼翼地把稻草一根一根的编织进去,还不时身子稍稍往后仰,用力打紧草鞋。老人解释,“要把草鞋编织得整齐漂亮,关键是腰间的这个绳子一定要一直拉紧,否则编出来的草鞋容易松散不整齐。”
从起手到鞋底的成型,大约一小时左右,老人用剪刀剪净草鞋边线外多余的线头,再用一组线将耳纽贯穿起来,一双草鞋算是正式完工了。编好的草鞋,前宽后窄,中间内收,两头椭圆。老人乐呵呵地说,“看出来没,就像是一张箬叶,所以常说,草鞋的样子就是箬叶的形状。”
记者在好奇之下,试穿了一下草鞋,很通风透气,只是脚掌两边拴着的地方有些刺疼,老人透露,那时每天穿,拴的地方起茧了,也就不疼了。如果穿了10多天,草鞋鞋底磨得平整光滑后,整双翻过来,外底当内底穿,相当舒服。
草鞋毕竟是稻草编织出来的,所以牢度肯定不高,老人回忆起以前穿草鞋劳作的时候说,以前穿着下地干活,最多穿40多天,但是用旧布条和稻草混合编的草鞋,比较耐穿,能穿两个月,穿起来更柔软舒适。
可是,这草鞋纯粹是稻草编织成了,一不防水,二不挡风,到了冬天或者遇到下雨天,不就没有办法穿了吗?老人笑笑,“这个简单,一碰到下雨天,用春笋壳一改造,草鞋就变成了套鞋。”
老人告诉记者,如今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草鞋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多为人们旅游纪念和怀旧悦目之用。2012年,他在“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展演庆元传统草鞋编制技艺,“来往游客都站在旁边看我打草鞋,问我卖不卖,我想想他们买回去当艺术品也挺好的,那天我卖出了8双草鞋。”老人很是心满意足。
虽然手艺几乎没了用武之地,但让老人尤为高兴地是,大儿子对这门技艺感兴趣,每次回家都会跟着他练一把,“他耐得住性子,不容易急躁,教给他才放心。”
如今,编草鞋仍然是老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这是祖传的技艺,我会继续坚持下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