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县40周年——喜看家乡新变化①
【开栏语】细读40年生活变迁,触摸40年改革脉络,喜看40年发展硕果。
40年,近半个世纪的足迹,足以让一个城市脱胎换骨。细数这40年,是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的40年,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40年,更是民众幸福感日益增强的40年。这些发展,凝聚在一个个项目上,体现在一串串数据上,更印证在普通民众的眼里心中。即日起,本网推出系列报道,通过基础建设、经济发展、城乡共建、民生事业等篇章,述说这40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重大变化,展示菇乡庆元40年来色彩斑斓的发展图景。
开门抬头就见山,道路泥泞;攀石越岭引甘泉,挑水度日;夜行出外常摸黑,华灯稀缺……在40年前的复县初期,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条条宽阔平整的公路叩开了曾经紧锁的山门;一股股甘甜洁净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一盏盏电灯点亮群众生活……在40年后的菇乡大地,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引擎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路网:为突破发展提速
庆元自古有“地皆天设之险、野少夷旷之区”之称,对外交通十分不便。“小时候去淤上外婆家,走的是砂石路,那是1979年;后来初中时,回屏都奶奶家,走的是水泥路,那是1988年;结婚回竹口丈人家,已经有沥青路了,这时是2000年;现在带孩子出外旅游,开始走高速公路了。”对于路的变化,1971年出生的个体户吴成建颇有感受。
吴成建的记忆印证了我县交通40年的发展。过淤上的菊政公路1966年是泥结碎石路面,现在是沥青一级路;过竹口的龙庆公路1990年拓宽成沥青路面,现在龙庆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高速公路连接线、蓬源线的开工建设,从不同方面拉大城市骨架、增强交通功能……作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命脉,交通建设40年来的突破发展,成为我县基础设施建设耀眼的风景线。
40年来,全县交通道路里程不断增加。目前,全县有1条高速,2条省道,33条县道,16条乡道,242条村道,公路总里程1485.499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0.14%。高速路、国省道、县乡村公路里程分别达到21.2公里、153.87公里和1296.3公里,全县345个行政村实现了等级通村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双百”的历史性突破,极大地缓解了我县交通瓶颈制约。
水网:滋养农业和民生
河道清水长流,两侧绿树成荫,农宅白墙黛瓦……走进淤上乡蒲潭小区,农民家中“哗哗哗”的水从水管流出,十分方便;在小区道路边的安溪治理工程工地,治淤疏浚,一片忙碌;不远处的田地里,新修的田间河道纵横交错、沟渠相连,一条条高标准渠道在田间延伸……
“告别挑水喝的历史、解决农田用水、提高堤坝防洪能力,这是最大变化。”蒲潭村民严友方说。40年来,我县投入1.34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321个村的饮用水工程解决15.48万人口的饮用水不安全问题。40年间,建有水库23座,山塘56座;建成堰坝949处,灌排渠道长1064公里,灌溉面积达3.56万亩,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村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河道疏浚治理……纵横交错的水网不仅滋养了农业和民生,也促进了产业发展。40年来,我县实施了兰溪桥水库千库保安、马蹄岙电站增效扩容、江滨路城防工程等多个重点项目,建成水电站57座,装机容量18.739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达5亿千瓦时以上,有效利用了水能资源,促进了水电产业的发展。
电网:给发展注入活力
1956年,建设后田至周墩低压供电线路,全县第一个农村用上电;1991年,全县实现村村通电。1973年,全县第一座35千伏变电所新窑变电所建成投运;今年,全县第一座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1973年,全县用电量289.01万千瓦时;现在全县供电量1.98亿千瓦时,售电量1.86亿千瓦时……
翻开过去40年的电力发展史,一组组数据见证发展的数据赫然在目。40年前,我县电力发展缓慢,五、六十年代,全县电力以火力发电和小型小水电站为主,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1972年,马蹄岙电站建成发电,装机容量3750千瓦;1984年,装机容量4×1250千瓦的兰溪桥电站建成发电,进一步缓解了全县电力供需矛盾。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40年间,我县先后实施了电气化县建设、农网改造和城网改造等电力工程,保证了全县城镇、农村生活用电,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2012年人均年用电约958.8千瓦时,比1973年增长44倍。40年来,电源建设趋于合理,电力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电网更加坚固,服务更加优质,为文化教育、广播电视、邮电通讯、新农村建设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活力。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