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进店门,就看到中等身材、穿着一件围裙的蓑衣匠赵发角正在抽棕线,在他的四周还摆放着不少棕制品。
今年58岁的赵发角,曾是一位有名的蓑衣匠。技艺是他爷爷传下来的,现在偶尔还有人会邀请他帮忙编织蓑衣。“过去,蓑衣是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雨具。而如今随着时代变迁,曾为无数人遮风避雨的蓑衣,正无声地消失……”赵发角说。
当知道记者要记录“串蓑衣”的编织过程时,他非常热心地找出“串蓑衣”的工具,编织起蓑衣来。
据赵发角介绍,蓑衣俗称“棕蓑”。一套串蓑衣的工具,需要大小不同的6根约长20厘米的撬针、剪刀(剪裁编制蓑衣所需棕片)、油角(装菜油,供润滑撬针用)、棕绳(缝制蓑衣的线)。
尽管现在不常串蓑衣,但打起棕绳来,赵发角依旧十分熟练。他年轻时候,就跟随父亲学做蓑衣了,到现在有30多年工龄了。蓑衣通体以棕榈片制成,无袖。有上下分摆式和整件连接式两种款式。浙西的蓑衣大部分是上下分摆式,穿着时会较灵便,一件成人穿的蓑衣在1.5公斤左右。
蓑衣的制作工艺复杂,编制一件蓑衣需要十多道工序。首先要把从棕树上割下的棕榈片,用铁刷刷洗棕尾,使棕毛平顺,并清理干净附着的碎物,去掉杂质做防腐处理,然后晒干。接着用手工搓揉棕纤维,制成缝合线。
编织蓑衣从领口开始,棕榈片一片接一片,一针一线缝制成衣裙状,往下就结成菱形的花一样,自上而下织成斗篷的形状。下摆的棕毛要让它自然垂悬,领口与衣襟用薄嫩棕片包边细缝。最后缀上系带和扣子,里面要光洁,外面要平整、美观,一件可遮风避雨的蓑衣才算制作完成。
由于工艺异常繁琐,每个环节必须全为手工制作,娴熟的匠人做一件蓑衣需要两天半的时间。在三四十年前,会做蓑衣的师傅还很多,但现在已经没有几个工匠掌握这门技艺了。随着时代的变迁,雨衣等轻便的雨具大受青睐,棕蓑衣逐渐被取代,销量也是一落千丈,利润锐减。不少原来做棕蓑衣的人,纷纷改做棕扫等其他棕制品。赵发角坦言,而今蓑衣他也很少制作了,改做棕垫等棕制品。由于棕蓑制作工艺复杂,而且市场冷淡,年轻人不愿意学,再过些年头,估计就没人用蓑衣了。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