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技艺——制柴刀鞘
“一只老鼠两根尾”,说起这个谜语,但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不会陌生。它的谜底便是“柴刀鞘”。曾经在农村,这种用木头制成、别在腰间、用于插柴刀的工具,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由于制作柴刀鞘工序颇多,加之时代的变迁,而今使用和制作这一工具的人,也日渐减少。然而,在我县濛洲街道林后村有一位老人,仍在制作柴刀鞘出售。日前记者前往探访。
从星源村村头一路盘山而上,约15分钟后,记者来到了林后村。在通向村中心的公路边的一座泥瓦房旁的木房里,记者见到了制作柴刀鞘师傅——柳廷文。这个1米7多个头的老人,头上稀疏的头发已经发白,此时正聚精会神用布着老茧的手握住凿子给柴刀鞘修边。
说起制柴刀鞘,今年77岁的柳廷文满脸笑容地打开了话匣子。原来,48年前他当村第三生产队队长时,便开始制作柴刀鞘了。“那个时候每天早晨天刚亮我就起来做柴刀鞘,到早饭时便已做好两个。柴刀鞘算是比较赚钱的一种,一个可以卖五毛钱,要知道,那时一斤肉才六毛七,一斤盐才一毛六。”柳廷文说,一担40来只柴刀鞘挑到县城去卖,赚到的钱能抓一只十六七斤重的猪仔,还有钱余。因此,只要有空闲的时间,他便会制作柴刀鞘贴补家用。
不过好景不长。3年后,村里出了不允许砍伐杉树等树种的规定,没有了木料,柳廷文便无法再做柴刀鞘了。“从那之后的25年,我都没有再制作柴刀鞘,直到去年。”柳廷文说,儿子劝他好好在家养老。但是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田是没种了,不过还是几经周折找来木料,在自家泥房外的工作房里,拉开架式重操旧业。
柳廷文说,制作柴刀鞘有10多道工序,每个工序都含糊不得。首先是选一质地较软的树种,晾半个月以上,等水分完全晒干后,再进行加工。第二便是将木料锯成20厘米长的木段。第三将木段对半砍,每一半坯料可以做成一只柴刀鞘。第四是画圆圈,用自制的圆规(一根线绑着一小段竹条,线上沾满油墨)在坯料上画一个圆圈。第五是“砍除”,将圆圈以外多余的木料砍除。
第六是凿孔。把靠近圆圈形木料的地方,凿一个长10多厘米、宽2厘米、高4厘米左右方形孔。第七是刨木。把圆圈形木料刨成光滑的平面。第八是钻孔。在木料两头钻两个小孔。第九是制作线槽。在两个小孔间凿一个小凹槽。第十是修边。将木料的棱边角、毛刺等进行修整。最后用一条绳子从柴刀鞘的两头的两个孔穿过去,并固定住,这才算一个柴刀鞘制作完成。
在柳廷文的工作房,记者见到了他发明的制柴刀鞘的特殊工具。这是一根1.5米左右长的木头,木头上被凿出4个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凹槽。据柳廷文介绍,第一个凹槽是早年用作固定用的,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第二个凹槽是钻洞的时候固定用的。第三个凹槽是凿孔的时候固定用的。最后一个凹槽有两用,分别是制作线槽和刨木的时候固定用的。
“因柴刀鞘体积小,加工时如不能固定,就没办法制作。有了这个特殊的工具,一般做好一个柴刀鞘仅要一个半小时。现在我一天做一两个,一个月左右挑到县城去卖一次。”柳庭文说,柴刀鞘其实挺难卖的,散卖15元钱一个。生意好时能全部卖光,不好时只能卖四五个。从去年12月至今,他制作的柴刀鞘已经卖了2000多元钱了。
柳廷文有6个子女,都很孝顺。生活能完生自理、吃穿不愁的他,将制作柴刀鞘看成是一种乐趣。他表示,只要身体好,都会一直做下去。“做柴刀鞘就唱柴刀鞘歌,呆在山头没事做,做点柴刀鞘街上卖,卖点铜钱来安家,晚年开心又幸福……”在采访结束时,柳廷文还饶有兴致地唱起了他自编的柴刀鞘方言山歌。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