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技艺——制红粬
红粬是我国黄酒酿造的一种特殊粬种(用红粬酿成的酒称为红粬酒,它具有色泽鲜艳,酒味醇厚的特点),它用大米为原料,经接种粬母培养而成。制红粬这门技艺已有近千年历史,在清末时期颇为盛行。新中国刚成立后,部分老百姓有了稍富余的粮食,便会酿红粬酒,酿红粬酒必须要有红粬,因此制红粬在那个时期渐渐广泛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今在浙闽边界会制粬的师傅已屈指可数。家住屏都街道余村、今年72岁的朱义锦,是制红粬的师傅,他也是我县这项“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
朱义锦的制粬坊,位于余村村中心的一座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房子前,一位理着平头、赤脚、体形瘦小的老者微笑着等待记者的到来,他便是朱义锦。当他打开老房子的一扇木门,一股浓郁的酒香伴着热气扑面而来,这就是“粬窑”。
老朱说,他家红粬制作起源于他的曾祖父。老朱年轻时开始学制红粬,是第三代传承人。做粬人家里,必备一个供炊饭的炉灶,一间屋子作“粬窑”,还有给粬沾水的水槽。有了这样一条流水线,他一年可以做出两三万斤红粬。
在这个约莫60平方米的小屋里,铺了3大张干净的油布纸,油布纸上铺满米粬,其中一张油布纸上的是乳白色的,另一张油布纸上是红白相间的,还有一张油布纸上是红色的。“从第一天把饭炊熟,再投下‘种子’,然后沾水,做粬要7天时间。”老朱开心地说,颜色会一天一个样,心情也一天一个样。
随后,老朱介绍起制粬技艺。制作红粬过程复杂,且每个环节都非常讲究。首先是选料,要尽量选用大而圆的米粒,用水泡上1个小时。接着清洗至清,再放入蒸笼蒸三小时,直至蒸熟;蒸熟后倒到预先准备好的平台上搅冷至35℃,放入粬青、粬母搅拌均匀后入窖;入窖后的粬料,随着窖藏时间的推移,温度也要有变化,但全凭着经验来掌控。这些粬料,接下来几天还要择机进行翻拌、“洗粬”,这样反复几次,直到粬料变红为止。一般必须耗时6天的窖藏,最后拿出来晒干,才能完成红粬的制作。
“由于每道工序都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再加上制作时间正是每年农历的六、七月份,蒸米、发酵等工序都是在高温下进行,所受的‘罪’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发酵的时候,为了防止下层的粬‘毁’了,必须反复翻转,忙碌起来睡觉时间都不够。另外,那发酵时散发的酒气,足以把人熏得喘不过气来。”老朱道出了制红粬的艰辛。
“红粬制作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现在年轻人都以经济利益为本,一年也赚不了多少,就连获得我真传的儿子都到外地去经商了。我担心将来等我不能再做的时候,这项技艺会慢慢失传。”说起这,老朱眼神暗淡。为了制好红粬,今年老朱特意请了两个年轻的帮工,帮忙干些体力活。“现在年纪大了,制红粬的劲头不如从前了,不过我制的红粬还是赢得了很好的口碑,40多年来,我制的红粬年年成功。现在连福建松溪、政和,温州、丽水等地的市民都打电话前来预购。顾客只要买过我家的红粬,第二年一定还会再来买。”老朱开心地说。
临别时,记者想与老朱握手道别,他下意识地缩了下手,又有些不好意思地伸了出来。原来,这双做出上好红粬的手,已被染成了暗红色,指尖的皮肤已多开裂,双手表面粗糙得像“老树皮”。这是他将近半个世纪做粬的印记,而这双坚实的双手,仍在延续老祖宗的传统技艺。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