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技艺——青箬笠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箬笠,是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蔑、箬叶编织的斗笠。它和蓑衣均是古代用于防雨的用具。当轻便实用的尼龙薄膜雨衣、帆布雨衣、尼龙草帽等开始普及,不知不觉中,箬笠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在濛洲街道林后村的留守老人手中,时间似乎停滞……
从县城出发,顺着星光路一路盘山而行15.3公里,便到了林后村。青山、翠竹、石阶、梯田,还有那高低错落的房舍,仿如进入了画中。这里全村原有129户425人。而今,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孩子们都进城读书,村里只剩下不到30个老人。这些老人空闲时,便相约制箬笠,补贴家用。
今年60多岁柳福妫,是个编织箬笠的能手。走进她家,她正在编织箬笠的竹篾面子。“我们村编制箬笠历史悠久,是个名副其实的箬笠村。上世纪70年代最红火的时候,以妇女为主的大量村民从事大规模编织活动。当时一个箬笠能赚一角多钱,对于村里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有些家庭甚至以此养家糊口。”一提起编制箬笠,柳福妫如数家珍。
柳福妫介绍说,编箬笠所用的竹料要求不高,像口径6-7寸的竹子,卖不了好价钱,但用来编箬笠却很好。一根这样的毛竹,可以编制10来个箬笠。编箬笠要有专门木制模具,这样编织成的箬笠才会大小一样,高低一致,达到统一美观。
柳福妫说,制箬笠有砍竹、削篾、打面子、编里子、修边插头、夹箬叶、“打三彩”、织顶等十多道工序。像削篾、打面子、编里子、修边插头等工序,平时老人们闲暇时就可以做好。但到了夹箬叶、“打三彩”、织顶等后半段工序,就需要村民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因为这些工序都要选择晴好天气才能开工。
在那一天,村民便会集中在堂屋里,铺箬叶的,修剪边条的,固扎边沿的……就像流水线作业一样,大家一天要装配好上百个箬笠。“箬笠上一层用篾青,下一层用篾黄,两层之间用竹箬铺成,编织时不得出现漏光,以防渗漏,编成以后再锁边固定。”柳福妫说,做好这些工作以后,便要趁睛好天气,将箬笠一字摆开翻晒。等晒好后,再织好帽顶,一个箬笠才算真正完工。
制箬笠已40多年、而今已70多岁的陈日英说,箬笠有防水通气,没有异味等特点,这些是其他产品所不能替代的。但是随着农村耕作的农活大量减少,已很少有人使用箬笠。箬笠,逐步被塑料制作的“斗笠”或草帽取代。现在县城只有三四家商铺收购箬笠,收购价每个仅4元左右,而且销量也不是很好。
“其实,制箬笠是件很麻烦的事,特别是采箬叶这环节。因为进山的路很难走,我们很多老年人已经摘不了箬叶了。这样下去,制箬笠的手艺也会慢慢失传……”陈日英无奈地说。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