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技艺——巧手精编竹篾制品
篾匠是一种古老而服务面很广的职业。早在新石器时代和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带孔的竹镞和较为精致的竹制器物。《诗经·小雅》中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诗句,生动描述了牧童暮归时头戴笠帽的情景。千百年来,由竹篾编成生产筲箕、簸箕、箩筐、晒筐、晒垫、凉席、摇篮、花考箩等竹制器物,已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逐渐减少,如今篾匠的身影已非常少见。日前记者有幸在松源街道会溪村找到一位仍在坚守这门技艺的老者——邓昌善。
刚到邓昌善家门口,就听到屋里传来了一阵阵竹条的撕裂声。走进一看,他正在劈竹。在他的四周摆放着刚做好的筲箕、箩筐等竹蔑制品。
今年67岁的邓昌善,20岁时开始当蔑匠,已有47年“工龄”。不管什么样的竹子到了他的手中,经过切削、编织等工序,都能变成精美的箩筐、菜篮、簸箕、竹席等。
邓昌善有一个工具篮:一把将竹子剖成细篾的篾刀,是必备的工具,再就是小锯、小凿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齿”,这一种特别的篾匠工具,其形状是用铁打成像小刀一样,安上一个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的独特作用是插在一个地方,却能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
篾匠的基本功有哪些?邓昌善向记者娓娓道来: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其中最重要的是劈篾:一根青竹,先要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根据需要,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丝。没有了竹皮的黄竹片,剖出的篾叫黄篾——黄篾又以离竹皮远近层次的不同,分为头黄篾或二黄篾。青篾最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类极具美感的篾制工艺品。黄篾柔韧性差,难以剖成很细的篾丝,多用来编制大型的竹篾制品。
“行话说劈篾一寸地,量三量,说的就是劈蔑的难,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不均匀,甚至削断。”邓昌善说,一般学做竹篾的人这一步动作,就要学上几个月,有的甚至要半年。
应记者的要求,邓昌善现场编竹席。经历一个多小时选竹、砍竹、劈条、起层(剖篾)等工序,邓昌善已做好了准备工作。这时邓昌善蹲在地上,将篾条有序地穿插在一起。2个小时左右编出蒲团般大的一边后,他便坐在上面,开始编织另一边。只见邓昌善神情专注,一根根细长的竹篾在邓昌善的手中飞舞……“编这东西,就得用心。竹席完全编好,估计要一天了。”
邓昌善的竹蔑手艺是从父辈那学来的。早年父辈的严厉,使他学到了一手好手艺。学成之后,他一遇到新物件,便会细心揣摩,不用几天便能“依葫芦画瓢”。由于他编的竹蔑用品结实、美观,渐渐的在附近一带小有名气。“那时从正月十五开始,就有人请我去家中做竹蔑制品,这家还没做完,下一家早早就来请了。‘订单’往往要到农历十二月才做完。”邓昌善感慨地说。
2000年以后,随着各种便宜、美观的塑料制品的出现,邀请他做竹篾制品的渐渐少了,一年下来只有100天左右干篾匠活。因此,邓昌善便在家中做些竹制品拿到市场上去卖。
邓昌善曾带“出师”的徒弟有10多个,现在已经转行做其他事了。而今竹蔑这手艺活已经无人问津,因此他也多年没带过徒弟了。“做竹篾要很有耐心,再加上收入又低,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了。”邓昌善说,由于年纪也大了,他打算再做几年就不做了。希望能收几个年轻徒弟,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