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技艺——吴佐珠和她的“唱灯”人生
“唱灯”的全称叫唱茶灯戏,是我县独有的民间舞蹈形式,自清代就已开始流行。现在的唱灯经历代老艺人再创作再发展衍化而成,它具有典型的山区特点,洋溢着浓郁的山区生活气息。舞蹈采用的是一问一答歌舞的形式,上场的演员除相互间逗趣相嬉外,脸部表情滑稽,通过魁星点斗等一系列动作表演。艺人们为了博得“收彩头”,在唱灯前,要先唱些彩词。这些彩词没有统一的格式,临时由班头和大伙商量而定,故较灵活。逢年过节,人们就以唱灯的表演形式表达欢庆丰收的喜悦,欢度节日的快乐心境。市民王夏菊和吴佐珠均是省级非遗“唱灯”项目的传承人,近日记者和吴佐珠聊起了她的“唱灯”人生。
“担子哪个挑上肩呀,绑凳子喂哟,买卖走四方呀……”走进位于松源街道姚家村村委会一楼大厅,远远就传来了余音绕梁的唱灯声。细听,那歌字字珠玑,声声入耳;近看,那舞翻转腾挪,新意迭出。歌停舞止,欢声雷动。一名老太太笑呵呵地和“徒弟们”讨论着表演。她,就是省级非遗“唱灯”项目的传承人——吴佐珠。
今年70岁的她,脱下戏服走在人群中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太太。然而一穿上戏服,唱起唱灯曲目时那高亢处激越有力,情浓时委婉细腻的声音和那一个抖手抬腿的姿态,却显得灵活自如。特别是耍樱抢的“颤、颠、转”,干净利落,身手矫健,根本不像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
与唱灯结缘已半个多世纪。吴佐珠出身于一普通家庭,家中两个哥哥,由于二哥喜欢唱戏,性格外向、天生好动的她便追随着听戏,在耳濡目染下她学会了唱灯。14岁那年,她因家庭贫穷辍学在家。那一年,她积极参加公社业余文工团,经常到乡村演出。从那时起,唱灯就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唱灯的56年里,她总是不耻下问,虚心向前辈求教,其间记下了数十篇经典灯歌曲目,并反复练唱。民间艺术总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她唱灯歌,也学唱民间小调、菇民戏、越剧、婺剧,甚至是流行音乐,从多种歌唱艺术中汲取营养。慢慢地,字正腔圆、底气充足、出口成章的“吴佐珠唱灯风格”形成。渐渐地,每当县里大小活动,总能在文艺汇演上听到她韵味悠长的唱灯歌。
她平时除了唱戏、演戏,还自己做戏服。“这个是唐伯虎的漂漂巾和腰巾,我整整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做成;这是踩高跷扮演的‘天女散花’戏装,这是《白蛇传》里‘盗仙草’时白娘子的戏装……”看着满屋子的戏服和道具,老人如数家珍。“接下来我准备收集更多的传统剧和民间小调中的人物戏服进行制作,让更多人穿上戏服来唱戏、演戏。”
面对未来,吴佐珠信心满满。“虽说现在唱灯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这几年有了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唱灯的表演形式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吴佐珠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外出表演将会减少,因而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下一代身上。
而今,老人的女儿是她的“好徒弟”,有空余时也会登台献唱。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老人已经收了4个班20多位徒弟,其中还不乏刚毕业的大学生。“学到老,唱到老;唱到老,学到老。对于我来说,让‘唱灯’代代相传、久唱不衰,就是毕生的追求。”吴佐珠说。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