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日报】深度·聚焦共同富裕 | 深林里传出“共富之歌”
2022年08月11日 16:07来源: 丽水日报 作者:记者 刘淑芳 吴丽萍 通讯员 陈凯丽 编辑 项雅银
原标题:深度·聚焦共同富裕 | 深林里传出“共富之歌”

  两三年后,庆元县张村乡湖山村开展的“林下经济”发展实验,就能释放出最大价值。

  2017年,乡贤张继荣带着资金和一棵棵香榧树苗,一头扎进了湖山村的深山里。随后,来自杭州的浙江乾宁医药集团相中了这片新植的香榧林及周边山林,决定在这里投资建设全国最大的稀缺中药材——白芨的单品种植基地。

  过去5年间,乾宁集团和张继荣已陆续投入6000多万元,在当地1万多亩山林里套种白芨。

  如今,新一轮发展机遇接踵而至——白芨加工厂、白芨研究院、白芨产业园……一批白芨产学研项目或正在建设、或已在洽谈、或正在筹建。

  演绎湖山村乡村振兴、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的“连台好戏”,全面启幕。

产业赋能,激发青山新活力

  天刚亮,69岁的张继文就出发了。他穿着胶鞋,戴着手套,腰间别着镰刀,迈着轻快的步伐,向村后自家的山头——“岗头”走去。

  “岗头”,这个在地图上搜不到的地名,是当地人为了区分一个个山头随意取的“土称呼”。在湖山村的山上,像“岗头”这样的小山头有数百个,山林面积超过1万亩。

  在“岗头”,张继文有20多亩山林,林下套种着一棵棵白芨。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及时拔草、松土,是张继文作为基地员工的日常工作。在湖山村,像张继文这样的专职管护工有40多个,他们的日薪在110元—160元不等,中饭由食堂提供,往返基地还有专车接送,“这样的工作待遇,过去在农村想都不敢想!”张继文笑着对记者说。

  湖山村距庆元县城58公里,驱车在崇山峻岭间斗折蛇行近两个小时方能抵达,是典型的浙西南偏远乡村。因为“边、远、穷”所迫,早年湖山家家户户学习“剁花法”制菇技术,并以此专利在闽、赣等地从事香菇生产,一度成为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从事香菇生产的湖山人,半年在外谋生,半年在家休养生息。这也让湖山村后的山林鲜有开发痕迹,甚至连上山的小路都被荒草覆盖了。

  湖山人重新“靠山吃山”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彼时,代料香菇的兴起让“剁花法”日渐式微。“张继文们”不得不返乡,尝试在山上建菇寮种植代料香菇,也曾转型种过茶叶,但因地处偏远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最终黯然收场。

  几年后,“外出打工”成为湖山人的普遍选择。随着青壮年的大量外流,湖山的深林再次回归平静。张继文没有离开,而是与大山相守,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但即使是选择留守的他也没料到,日渐凋零的家乡竟迎来了新生。

  湖山村的逆袭,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张春椿看来并不意外——这座位于800米海拔处的小山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内土壤多以黏土和沙土各半,土质松软肥沃,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

  在他的牵线搭桥下,2018年,张继荣与乾宁集团合作,计划投资1.78亿元发展林下中药材白芨产业。如今,5000余亩规模化种植基地已是一派欣欣向荣,关于这座深山的蜕变,正在不断加快。

以点带面,发挥产业辐射效应

  如今已是基地管理负责人的张继荣,隔三差五便会开车在不断扩大的白芨种植基地里兜一圈。从2018年兜一圈只需十几分钟,到现在需要一两个小时,张继荣亲眼见证了“昔日的穷乡僻壤变身现代药园”的奇迹。

  回忆起这座“金山”的诞生,张继荣坦言面对的困难颇多,尤其是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匮乏的难题。

  破题的契机,源于两场“雪中的邂逅”。2018年1月25日,是张继荣毕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杭州下着大雪,张继荣和张村乡、湖山村干部在庆元县农业部门的牵线下,与张春椿相约面谈打造中药材基地的事宜。

  “白芨的市场前景好,但种植难度大,需要大量投资,希望你们考虑我的建议。”“您的名字与张村读音相近,这是合作的缘分呐。”双方第一次会面,便如故交般相谈甚欢。

  六天后,张春椿前往张村乡实地考察。那一天,庆元也飘起了雪花,张春椿的汽车迎着风雪艰难驶抵湖山村。初次到访,让张春椿了解到当地虽然基础设施薄弱,但生态环境优越,山地资源、海拔高度、温度湿度都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于是当即答应出任张村乡的“星期天工程师”,同时支持和扶持湖山村打造国家稀缺中药材单品种植基地。

  技术难题解决了,资金缺口怎么办?没多久,好消息传来:杭州百年老字号——乾宁斋国医馆正在扩大道地药材种植规模,经张春椿推荐,他们决定来张村乡实地考察。经过乾宁集团考察团先后四次考察,2018年,湖山村的白芨产业以“公司+农场+高校”合作模式正式起步:由乾宁集团负责资金与市场运作,张继荣的荣森家庭农场负责种植和管理,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所负责技术支撑。

  自乾宁集团落户湖山村种植白芨以来,村民除了转租自家山林、山地的租金收入,还受雇成为基地员工。这样以“企业+农场+农户”模式,大大催生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村里有项目,村民有事干。“常住湖山村的村民有37户,劳动力相对比较缺乏,用工忙时,我们还会到邻村找帮手。”张继荣说,近几年项目建设顺利,产业不断发展,企业已先后为120余户留守群众发放工资近500余万元。

延伸链条,放大林下经济价值

  在湖山村采访时,张继荣像个称职的导游,带着记者参观刚完成装修的基地办公楼。

  办公楼是一幢白墙黑瓦的两层小楼,由当地废弃小学改造而成。在办公楼斜对面,一座全新的白芨粗加工厂“只待东风”。“白芨三年一熟,亩产量约2000公斤,亩产值约4.8万元。通过粗加工,亩产值可以再增20%—50%。”张继荣告诉记者。

  在湖山村外不远处,乾宁集团打造了一个面积20亩的现代化浙西南稀缺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同时新建了70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年驯化苗产能已达1500万株以上。

  这只是湖山村项目布局的一角。通过今后几年的建设,整个湖山村乃至临近乡村将变成一个集种苗繁育、生态种植、精深加工、科研创新、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白芨全产业链“航母”。

  “我们研发的白芨面膜、白芨唇膏等生物制品已经面市。”张继荣说,依托白芨产业,湖山村的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势头正盛。目前,公司正与广州白云山制药洽谈中药饮片方面的合作,与丽水的浙江贝尼菲特药业有限公司洽谈建设中药饮片厂和加工厂的共享车间事宜,“与从土里挖出的新鲜白芨相比,深加工的医药产品溢价将达到30倍以上。”

  最让张继荣津津乐道的是,每年4月,几千亩白芨花会如期盛开,让整片大山成为绚烂花海、采风胜地。这壮观的美景,也让张村乡党委政府乘势提出了“药香绿谷”的目标:打造一个以中药材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康养乡村,加快形成“林下经济+森林康养+药材研学”等新业态,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思路既定,张继荣带头将自家闲置的房子改造成了一个以中药材为主题的民宿。推开民宿大门,只见浙贝母、元胡、芍药、麦冬、杭白菊等中药材标本遍布四周,就连房间的编号也以药命名——白芨、重楼、元胡、白术……

  如今,随着家底越来越殷实,湖山村又有了新目标——打造省级特色村。不断延长的产业链,像一条无形的线,串起绿水青山的美好图景。“明年4月白芨花盛开时,你们一定要再来看看新变化。”临别时,张继荣笑着对记者说,来年花开,产业欣欣向荣,游客纷至沓来,那便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最真实最美好的面貌。

    (编辑:胡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