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特稿   正文
致敬“月山春晚”40周年——时代脉动中的乡土印记
2021年01月25日 10:38来源:庆元网 作者:

  月山村,地处我县东南部,是举水乡政府驻地,因其村后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似银钩,村庄坐落其间,如同山环水抱的一轮圆月而得名。月山村完好保存着国保如龙桥等多座古廊桥,“举溪八景”“二里十桥”的月山风光驰名县内外。月山村自建村一千多年来,人才辈出,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月山村民自古尚学、好读、爱好文艺,有许多吟诗作对、吹拉弹唱好手。“月山春晚”就诞生于这个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优美、文艺人才荟萃的千年历史文化村。

  “月山春晚”是一台起源于1981年,由月山村的农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台比央视春晚历史还早两年,坚持演了40年的“月山春晚”,近年来通过月山村一批学生青年“月山芽儿”的策划组织,庆元县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扶持指导及社会各界的宣传推介,以其萌生于民间、扎根于基层的草根文化特性及纯真质朴的文化自觉,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南方周末》《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都对此进行专题报道,被誉为“中国最山寨的春晚”,报道《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月山村春晚》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2010年5月,《庆元县“月山春晚”》荣获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第十五届群星奖,并被列为浙江省文化厅“文化良种”培育项目。

  自编自演自发组织 山村春晚持续举办40年

  “月山春晚”特色之一是举办时间的持续性,从未间断、坚持不懈举办了40年。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爱好文艺的村民相聚吹拉弹唱欢度春节是“月山春晚”的雏形,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及村民的欢迎,这样的文艺联欢活动坚持举行了10余个春节后,一批看着“月山春晚”长大的年轻人加入组织和表演行列,一年一度的“月山春晚”焕发出新的生机。尤其是到新世纪初,月山村的大学生和外出创业打工者组建了“月山芽儿”QQ群,在增进交流沟通的同时,成为组织“月山春晚”的核心载体,“月山春晚”的接力棒得到了更好的传递。如今“月山芽儿”群已有200多名成员,他们建立导演组、节目组、舞美组、宣传组等主创班子,并制定职责分明、严密精细的策划方案,以网络和本地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了“月山春晚”组织的新形式,同时将传统和现代、山里和山外相融合,让“月山春晚”实现了内容、形式的新突破。

  “月山春晚”特色之二是当地农民的自发性和广泛的参与性,上至90岁白发老人,下至4岁孩童,村民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同体验一同快乐。一直以来,“月山春晚”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看者都是月山村的村民群众,凭着根植民间的牢固基础逐年发展壮大,组织群体从老少兼有的非专业人员到具有高效组织和执行水平的年轻志愿者专业团队;参与群体从几个孤单年轻身影到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并吸引月山村以外人群参与的庞大群体,组织规模和表演水平逐年提升,“月山春晚”已成为一台集聚农民思路,不断创新发展,有着深刻内涵的高质量村级春晚。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丰富创意彰显草根文化

  “月山春晚”从深山走向全国,还在于近年来节目内容的独创性。“月山春晚”催生了“月山芽儿”,“月山芽儿”又推动了“月山春晚”发展。在芽儿们的精心策划、有序组织下,贴近生活、独特创意的节目一个个搬上“月山春晚”的舞台。广受媒体报道和赞誉的“月山春晚”品牌和王牌节目“农装秀”和“农活秀”,展现了农民生产劳作的特色服饰,展示了犁田、捉泥鳅、插秧苗、打稻谷、编草鞋、种香菇等原汁原味农业生产场景,其创意和包装对农民“种文化”活动进行了创新而到位的诠释。此外,“月山春晚”中农民十二乐坊、“天黑赶路、天亮卖鲜”情景剧、举水历史名人“忖忖乌”诙谐故事小品以及根据该村国家级文保单位如龙桥(廊桥)爱情传说改编的舞台剧《如龙与来凤》等特色节目,都充分体现了“月山春晚”扎根基层的草根属性。她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所反映的主题都来自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抒写的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喜怒哀乐的场景,其淳厚质朴的农味,加以恰到好处的艺术设计,让群众能参与,看得懂,体验深,使“月山春晚”能持久坚持,日久弥新,也使“月山春晚”走出大山、走入都市、走向全国。

  构建平台引导推介 打造品牌传播特色文化

  “月山春晚”离不开月山村民和“月山芽儿”的坚持和努力,也离不开庆元县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持和推介。“月山春晚”演出场地从最初简陋的操场到如今灯光音响设施齐全的村大会堂,表演形式从最初简单的自演自唱、自娱自乐到如今汇集歌舞、器乐、小品、舞台剧等门类齐全文艺节目的上档次春晚,在场地修缮、设备配置、节目创编等方面,县乡村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都给予了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支持,尤其在“月山春晚”对外宣传推介及社会推动方面,更是发挥了强大的主导作用。

  “酒香也怕巷子深”。自2005年2月4日《钱江晚报》刊登报道《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月山村春晚》掀开“月山春晚”神秘面纱后,近年来“月山春晚”先后在浙江电视台《新农村冲击播》《本塘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节目中亮相,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11年春节,《浙江卫视新闻》连续3天现场卫星连线蹲点报道第31届“月山春晚”。2011年8月,我县文化部门组织“月山春晚”经典节目农装秀到云和县“文化走亲”,参加全市乡村文化艺术节时装秀活动获得银奖,其独特清新的乡风秀韵备受专家及观众的赞赏。2011年11月,省文化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专家亲临月山村,走访指导“月山春晚”这一“文化良种”培育项目,推进其发展和提升。“月山春晚”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育和传播,在形成群众文化品牌的同时,将获得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更高层次的关爱。

  “月山春晚”40年的连续举办,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坚守,也是一种乡风文明的坚守。她已超越晚会单纯的娱乐功能,通过筹备和参与这台春晚,村民的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和认同感等情感得到巩固和交融,赌博、迷信等社会陋习得以消除,村民间的关系更加美好和谐。“月山春晚”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庆元县“月山春晚”》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浙江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奖等奖项,月山村获得“全国特色旅游名村”“省级文化示范村”“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丽水文化名村”等称号。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至今,“月山春晚”被《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南方周末》《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华东旅游报》等报刊媒体200余次报道或转载,其中头版头条40余篇,央视、浙江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对其进行多次报道,如今在互联网百度“月山春晚”,可获得约66500个结果。

  激发乡土文化能量 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随着近年来各大媒体对“月山春晚”多角度、高密度的聚焦和关注,“月山春晚”声名远播的同时,社会各界关于“山寨文化”“草根文化”等新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也不断升温。江湖之远的“月山春晚”等非主流文化,与庙堂之高的主流文化冲击碰撞,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包容和进步。同样给人们带来快乐享受的“月山春晚”等独特文化样式以其理念的超越性、形态的独创性、发展的广延性,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其他乡镇、村的农民群众也自发组织了多台形式各异的春节联欢晚会,县级层面连续组织开展了五届“乡乡一台戏”农村文艺汇演活动,构建平台让农民群众自编自唱、自演自赏,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农民“种文化”活动全面纵深发展。全县各乡镇还结合本地特色,举办“合湖田螺节”“龙溪采茶节”“淤上荷花节”等乡村特色文化节,正逐步形成“一乡一品”覆盖全县、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活动品牌群。

  凭借“月山春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当地干部群众将“月山春晚”与春节搓黄粿、蒸年糕、打糍粑及闹元宵、迎神庙会等传统民间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相映成趣,构成节日旅游亮点,迎合了都市人们返朴归真的心理,对城市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不少观众和网友慕名前来月山村过原生态的春节。近几年从上海、杭州、宁波、福建等地专程赶来体验“月山春晚”的外地游客,每年都有两三百人。“月山春晚”作为旅游助推器,有效推动了月山村、举水乡乃至庆元县生态文化、香菇、廊桥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

    (编辑:徐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