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散文随笔  正文
桥的两端
2020年04月07日 14:43  来源:庆元网  作者:陈化诚 

  桥,一木一乔,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放在河面,连接两岸,所以一般情况下,桥是个名词。我出生在廊桥之乡庆元,也不是庆元城里人,而是庆元下属乡镇黄田镇人,因此从小也算翻山越岭,过桥跨溪。庆元全境都是山地,因此被称为浙江的西藏。既然是山区,当然山涧众多,交通不便。所以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了灿烂的廊桥文化。根据《光绪三年庆元县志》记载,当时全境有260余座廊桥,而现如今仅存100座古廊桥,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新桥也在不断增加。在庆元,廊桥的属性除了建筑外,更是一种纽带,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因此桥的两端连接的不单单是路,而更多的是情怀与历史。因此在我的脑海里桥更多的是链接某种事物的动词或是形容某个美景的形容词。

  我的老家黄田镇位于庆元的西部,北接龙泉,南达庆元与福建松溪,地理位置优越,因此与庆元东部地区比,相对要富裕一些。但是富裕并没有提升人们对廊桥的重视,黄田镇境内现存名桥两座,一座是上济村的济川桥,而另一座是陈边村与中济村之间的半路亭桥。因为经常去陈边,所以对半路亭桥特别有感情。

  古时候的半路亭桥是门庭若市的。农人,躬耕于乡野,晨星荒汇戴月归,含辛茹苦,精耕细作,春种秋收,穿过廊桥是兢兢业业的农田,链接桥两端的是勤劳与丰收的气息。书生,苦求文达于诸侯,头悬梁锥刺股,十年苦读,满腹诗书,进京赶考,穿过廊桥就是成败荣枯的仕途,链接桥两端的是坚毅与拼搏的梦想。商旅,通四方之珍异,随风逐浪闯天涯,奇货可居,百尺竿头,小往大来,穿过廊桥就是大富大贵的市井,链接桥两端的是冒险与奋斗的期许。廊桥在古时不只是枢纽更是一种信仰的载体。廊桥多建于水头或是水尾,这和风水有关,古时候建村多根据风水因地制宜。而廊桥也成了藏风纳水,镇压水患的重要幸物。半路亭桥西桥头保留有庆元年代最久远的摩崖石刻,石刻刻于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石刻内容为“……端平丙申春,春水大至,荡无孑遗,溪流漫平,苗用勿殖,里人赖梦松爰即旧址勒石”。赖梦松系中际村赖氏四世祖。该摩崖石刻较为详细的记述了端平三年,中际村发生的一场洪灾的情形。因此作为灾难多发区,半路亭桥中供奉的观音像便成了村民的信仰,不管家中出现任何变数,不论好坏,都会到廊桥中祭拜一番,以求安康,所以古时候的廊桥除了枢纽外,更多的是信仰的载体,寄托着古人风调雨顺,万事太平的心愿。此时的廊桥犹如一个年轻将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笑着迈开步子,肩扛着人们的未来与希望,承载着人们的信仰与梦想,不惧将来,也不念过往。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现如今半路亭桥是门可罗雀。我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初识半路亭桥是在一个夏季的黄昏,坐在从中际开往陈边的车里,穿过一片相对平坦的稻田,由于刚过雨,闷热的夏风变得清爽,夹着泥土的清香灌入车内,心情非常舒畅。虽然是黄昏,天渐暗,但是远处山坳间的半路亭桥赫然可见,古朴的造型与岁月的沧桑感顿时让我肃然起敬,这是一种好奇,更是一种震撼。一下车我就像个贪婪的孩子,东张西望,生怕此生只此一次,错过就再难相见。半路亭桥的西端古道已经杂草丛生了,摩崖石刻也变得模糊不清,覆满了青苔。东端的古道被修成了柏油路,天堑虽然变成了通途,车水马龙,但是这又和廊桥有何关系呢?这种繁华的侧面是另一种没落与孤独。桥下是一个人工水坝,河水平缓却浑浊,瓦间的雨滴坠入河中并未掀起一丝波澜,犹如一潭死水。潭水印出了天边的夕阳西下,日月同辉,但是这又和廊桥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壮丽的背后是另一悲凉与惋惜。进入廊屋,看见一个乞丐靠在立柱上休息,立柱表面貌似被火烤过已被碳化。踩在地板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表面的灰尘穿过桥板泄入河中,黄昏的微光穿过风雨板的缝隙照在高高神龛上显得尤为神圣,桥外树叶淅淅飒飒,晃动的树影印在桥内的坐板上,犹如一场欢快热闹的宴会。但是这又和廊桥有什么关系呢?这种热闹的背后是另一种静寂与破败。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半路亭桥的现状得到了很好的改观,经过几次修缮已焕发出它本来的容颜。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在提高,原先在桥内的传统祭祀活动也被移到桥外进行,平时也会自发组织对桥内外杂物进行清理。风雨板不再摇曳,瓦作不再残破不堪,小木作修旧如旧,大木作稳如泰山。2012年9月半路亭桥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半路亭桥成为庆元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浙闽六县达成廊桥申遗联盟共同保护文化遗产。此时的廊桥就如一个迟暮的老妇人,晚风吹拂她鬓间的白发,暮色遮住了她前进的步伐,眼中虽然常含泪水,但是却一笑生花。

  弯弯曲曲的山路间炊烟袅袅升起,枝头的燕子冬来春又去,桥边的梨花纷飞了整个山坳,细水荡涤了尘埃缓缓流向远方。岁月不知不觉又斑驳了几丝容颜。你有多久没见过天边的彩虹?多久没踏着古道回乡,穿过桥的两端望见儿时景象?时光会带走许多痕迹,但是却抹不去内在的文化底蕴。古时候廊桥的两端,一端是离乡,一端是归途。而现如今廊桥的两端,一端是将来,一端是过往。

(编辑:陈沛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