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散文随笔  正文
诗意西北
2020年04月07日 14:41  来源:庆元网  作者:吴静薇 

  去年我去了一趟青海和甘肃旅游。

  为什么选择青海甘肃,原因很简单,因为圣洁的青海湖,因为“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因为驼铃响叮当的敦煌,因为一望无际的戈壁和沙漠,因为壮丽的丹霞地貌,因为海子诗中的德令哈……青海和甘肃有太大的魅力和神秘吸引着我前往,于是我向着1556公里之外的西北风光出发。

  到了青海后,第一站我们前往拉脊山。

  拉脊山在藏语里称“贡毛拉”,意为尕拉鸡(石鸡)栖息的地方。海拔3820米的拉脊山还是著名的高山牧场,一路往上可以看到多种生态类型相间,既有高山草甸,又有高山湿地,还有高山灌木和山腰乔木,山下农田生态。山坡上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牧歌声声,五彩的经幡,空阔的蓝天,正是我们这些闹市的人向往的地方。

  越过垃脊山,我们前往青海湖。都说西北游最好的风景在路上。的确如此,由于地域辽阔,景点与景点之间往往相隔上百公里,旅途中我们很多时间都在路上。因此,静下心来,看路旁的风景,吹草原上的风,是最好的享受。

  抵达青海湖边时,天色已近黄昏。

  青海湖在藏语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我印象中的湖泊,大抵都是“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比如西湖,又如太湖。但青海湖,却是另一种的感觉——湖泊宽广,湖水冰凉,风吹过,一抹深蓝有如绸缎上下起伏、层层闪烁。而湖水的尽头和天际线相连,一望不见尽头,湖泊壮丽而夺目,终于让我明白“青色的海”的由来。

  站在湖边,我想起了那个消失在青海湖畔的诗人——仓央嘉措。在被军队押解经青海湖去西宁的途中,他永远的消失了。“行至青海,道死,依其俗,行事悖乱者抛弃尸骸。卒,年二十五。”《清史稿》中寥寥几句,足以深深刺痛每个信徒的心。这个充满无限才情,无限神圣与神秘的男子,曾在这个湖畔孤单地陨落,留下最后的诗句也成为了绝响。

  “白色的野鹤啊,请借给我飞翔的本领;我不会飞到远处,不会耽搁很久,只到理塘作片刻的停留。”

  从青海湖出来,已是夕阳余晖了,我们往黑马河走去。黑马河到鸟岛这一段被誉为青海湖最美的路段,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美景:5月,野花绽放,群鸟飞翔;9月,万亩油菜花在湖畔灿烂盛开;在繁华过尽的10月,黑马河草原归于平静,青海湖呈现出最朴素的美态。 此时的路,正是油菜花绚烂的季节,路的两旁,盛满金灿灿的油菜花,又美又静,而草原上的落日,竟在几分钟之内,消失的无影无踪,夜色中我们入住黑马河,一天在此结束。

  第二天起了个早,我们往茶卡盐湖进发。

  在青海,茶卡盐湖是与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齐名,被誉为"青海四大景"之一,被旅行者们称为中国"天空之镜"。

  “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放眼看去,这就是盐的世界,脚下的路、建筑的底、小火车的轨道都铺在盐层上。

  拾阶登高,远眺就能看见盐湖的壮观景色——水平如镜,接着乌云,映着远山,不可思议的是,湖面上竟然能行走,密密麻麻地站着许多游客。仔细一看,才发现茶卡盐湖表面只有一层浅浅的水,下面是由高浓度盐结晶而成的巨大天然盐块,这也就解释了人能在湖面上嬉耍的原因,也正是茶卡盐湖的神奇所在。

  湖面上的游客赤脚在湖面上慢慢趟行,体验着卤水亲吻肌肤的快感。人在湖面走,倒影水中行,天空之境,名不虚传。

  除了茶卡盐湖之外,青海还有许许多多的盐湖,而且每个盐湖都各具特色。在我看来,茶卡盐湖美在完颜通布山和旺尕秀山倒影在湖面,形成水天相交、盐湖与山峰交相辉映的景色。而不远处的翡翠盐湖,则更翠、更绿、更为晶银剔透,就像隐藏在大柴旦深处的一颗颗上好的翡翠。每一个小湖泊都像不同成色的翡翠,有的更翠些,有的则更蓝一些……

  惜别盐湖,我们向着诗人王维笔下的阳关进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长安西去的大道上一场深情的离别。没想到,诗中的景色,在1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也有幸目睹。

  阳关是我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名扬中外,情系古今。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

  在阳关,最令人称道历史事件的则是张骞通西域。据展馆的导游介绍,汉代把玉门关(甘肃敦煌西)、阳关(敦煌西南)以西的中亚西亚以及到欧洲,统称为广义上的西域;而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广大的塔里木盆地为狭义的西域,差不多36个国家,先后被汉征服。

  张骞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一大盛举,不仅开拓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更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历史留给阳关的诗歌数不胜数,谁又能想象如今安宁平静的阳关,在几百年前,曾是热血挥霍的战场。面对无边大漠,面对苍凉遗址,万般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感慨辉煌的过去逝者如斯,感慨波涛激流了多少历史故事。

  旅行的最后一日,我走进了敦煌鸣沙山。

  敦煌鸣沙山位于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是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延绵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170多米。

  在鸣沙山中,沙漠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月牙泉,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走进鸣沙山,有种“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的体会。

  徒步穿越沙漠,一脚深一脚浅,并不是那么容易行走。因此聪明的鸣沙山景区提供了骆驼供游客骑乘,可谓一举两得。骑乘的骆驼驮着我,领着后面四头骆驼,徐徐行走,悠悠地穿越这片沙漠。黄沙中驼铃响叮当,近一个小时的悠悠沙漠行,实在难忘。

  午后,我们向着敦煌莫高窟出发。敦煌莫高窟也是一个令人憧憬与神往的地方。许多国际友人远道而来,仅是为了看一眼这人间遗珠。

  敦煌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

  莫高窟作为人类文化的艺术宝库,开凿时间就持续几百年,将很多辉煌的人类文化艺术成就定格在此。从雄伟壮丽的佛像中,可窥视出盛唐的气象。雄伟壮丽、气势不凡的塑像撞入眼内,我仿佛看到了佛教的精髓、魏晋名士的风流、隋朝精进的与唐朝的繁荣,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朝代。

  除了建筑和壁画之外,在莫高窟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两个人物:一个王道士,一个英国人斯坦因,两人曾经被称为敦煌的罪人。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而斯坦因先后两次运走了一万多件的经文与绘画。

  时间已让功过难以评述,在这一片沙漠中王道士如何发现莫高窟的存在,我不得而知,但今天能亲眼目睹这里的壁画,却是一种幸运。出于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敬仰,我只能默默地、虔诚地再远远的审视着这颗点缀在茫茫大漠之中的人间明珠。

  这趟旅程,我在清晨的阳光和冷风中,开始了对青海、甘肃的游览,一个接一个景点,一处又一处神秘的风光……走在青海湖边尝一尝咸咸的湖水,漫步鸣沙山中沙漠中驼铃响叮当,走进莫高窟凝视大漠之中的人间遗珠……我来时已知不虚此行,走时却有些不舍。

  青海甘肃用它的风光,向我无声的诉说它的历史、它的故事,让我有些惆怅,有些怅然,而更多的是触动。青海甘肃的美,远不止我笔下的文字。我怀念那里的风光,也希望你能在有空的时候,去这片热土走一走。

(编辑:陈沛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