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乡土人文  正文
天外飞来一“石龙”
2020年04月07日 14:22  来源:庆元网  作者:杨起行 

  地处在浙闽边界庆元县人民的母亲河松源溪从海拔1856.7米的江浙第二高峰百山祖发源,沿途汇集千山万壑涓涓细流,浩浩荡荡地向西南方向的闽江奔去。近傍庆元县城“怪石峥嵘犹带角,崖为龙骨草为鳞”的庆元名胜“石龙山”却一路烟云从西南往东北方向“飞腾”而来。至庆元县城后这条石龙终于从轻纱缥缈云端现出了龙首,一口将坐落在县城西向的千手古刹“拱瑞堂”紧紧衔住。

  古代诗人咏这条见首不见尾的石龙:“石龙何蹲踞,不飞向天去,一口吸龟川(松源河的别名),吟卧薰峰边……龙头明月小,龙尾烟云绕。”这条天外飞来的“石龙”不知何年何故“不飞向天去”,数千万亿年以来一直“吟卧薰峰边”?

  欲解其中谜,故事知多少。要了解庆元县的山川形胜,及这些山脉的由来,必须从庆元县境内地势说起:县境内以百山祖(1856.7米)为中心的东北区最高,自东北向西南倾斜,西部新窑村为最低点,海拔240米。全县以县城为中心向东称东部,向西称西部。县境内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有266座,这些高山大多数都坐落东部。坐落在县城西北10公里处海拔1563.2米的巾子峰在西部高山中排名老一,而在全县境内却名列老九。巾子峰与薰峰遥遥相对,直线距离仅有3000米左右。

  洞宫山脉是庆元县境内山脉的主体,它与福建省戴云山的鹫峰山及本省的天台山形成浙闽地盾一条中央山脉,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县西北的龙头山(1348米),台湖山(1051米),白马山(910米)位于洞宫山脉和仙霞岭的接合部,为中央山脉的分支。

  洞宫山脉由若干条平行山脉组成。呈西面-东北走向,大致可分四列。第一列:从百丈山(1243米)始—大毛凹(1400米)—巾子峰(1563.2米)—黄泥仙尖(1480米),(因篇幅所限,其中间走向过程的山峰略去),终点烧香岩(1832米)。第二列:从山岗尖(1108米,与薰峰的直线距离约4千米左右)—羊角尖(1162米)(其中间走向过程略掉白猴尖等15座山峰),终点龙岩尖(1299米)。另外两列山脉从略。笔者查遍本县境内的四列山脉,惟独不见与山岗尖近在咫尺的薰峰来龙去脉。或许薰峰是本县境内第二列山脉中的一个分支。

  上述的这四列平行的洞宫山脉造就了庆元县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分布。“人以地胜,亦地以人胜”组成了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的山川形胜。本文其后逐渐述到的几位人物与本邑的山川形胜有着密切的联系。

  庆元县山多田少,生活所迫,山里人必须闯出一条“靠山吃山”的生存道路。出生于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本县龙岩村的吴三公其后培育出“剁花法”,也叫“砍花法”做香菇,为山里人“靠山吃山”创出一条生活之路。“剁花法”用现代科学角度解释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孢子接种裁培香菇的技术,著名菌类学家张树庭曾说:“吴三公了不起啊!他肯定是一个好学善思之人,在发明‘砍花法’时肯定看到了孢子在飞扬,所以通过‘砍花’方式实现孢子传播”。

  产品转化为产业必须要在保证优良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性集约型大批量生产。其产业在做大做强的进程中亦必须具备强硬有力的制度作为后盾支撑。南宋庆元三年,庆元籍官至史部侍郎的胡紘亲书奏章极力请命宁宗下诏,赐名“庆元”建县。胡紘还向皇帝讨来诏书,允许庆元县菇民到全国各地做香菇,他在香菇生产和流通环节中启到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吴三公与胡紘为“靠山吃山”的庆元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背依“黄砂洋”(本县淤上乡、淤上、石坝、外童等村连在一起的田洋)面朝“八五洋”(本县屏都街道的八都三村、余村,与松源街道道朱村、五都四村所属的一马平川,连田阡陌的田垟),侧向附松源街道下庄亭等村所属田坂: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突然平地拔起的薰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一座名山。这与即将叙述到的刘知新与王伋两个人物的平生事迹有着千丝万缕文化神韵的联系。

  辛卯年(2011)重阳日,时值秋收农忙之季,好友杨利平偕薰山下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国良、村委会主任李朝松等人驱车田头,邀我作伴赴薰峰登高。我对这座名山心仪已久,再加上盛情难却,我忙里偷闲欣然前往。

  车至距薰山下村外一公里的薰山文昌庙开始弃车爬山。这时杨利平与李朝松都先后接到有事需返回处理的电话,我与李国良两人从薰峰北麓向峰顶攀登。唯见弯弯曲曲的小径两旁各类树木长得如筒插箸,特别茂盛,但遗憾的是次生林。我心里想:对面直线距离约3000米的4A级国家森林公园巾子峰有种子植物1000多种,木本植物69科156属289种,其中国家一级濒危植物钟萼木、南方红豆杉等2种;省级濒危植物江南油杉、华南樟、深山含笑、小叶黄杞等四种;鸟兽类动物计17目27科3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云豹、黑鹿等四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尾猴、猕猴、穿山甲等7种,另有还魂草、石斛、灵芝等名贵药材及黄蕈、绿豆、红柱、熊唇等珍稀野生食用菌。古人相沿称巾子峰与薰峰是“两姐妹峰”。我想,大自然总不会这么吝啬,恩赐给“姐姐”的绝对少不了给“妹妹”的那一份。身旁的小李仿佛读懂了我的心思,他介绍说:“大跃进”年代,这些次生林的前身都被“发高烧的人们”投进了“大炼钢铁”的熊熊烈火。如今这些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植物,或许感到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来之不易,所以才长得如此碧绿茂盛。它们从路旁的岩石上顽强地破崖而出,盘根错节地挺立嶙峋怪石上的娇健身姿,令所见之人油然而生敬意。路两旁是不时突凸的座座状如石磨、马槽、或类似各类动物的怪石。据小李介绍,它们都有一个相关的民间美丽传说(因篇幅所限,本文——从略)。

  此刻,站立在薰峰山腰遥望着对面风驰云涌的巾子峰,一首古人记载在庆元县志中的《巾子峰》脱口而出:“八月二十有五日,烟波回望碧天晶。勿见空中呈五色,初如饮酒一长虹,倏变彩桥三道直。北上之北巾子峰,桥跨两山几千尺,仙人税驾固不疑,亦是乡闾好消息。春风早晚状元归,先是祥光幼尘陌,后来接武(古云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应有人,寄语我辈勤着力。”古人徐道源所作这首诗表达的内容是本邑金村(五都村)人刘知新在大观年间考获了“廷(殿)试第一”。按《辞海》及《辞源》:廷(殿)试第一者为状元。刘知新一举成名,使处州(丽水市)十邑的本籍举子在千百年的科举制度中首次获取状元,实现了“零的突破”。庆元光绪三年版县志第16页记载“巾子峰其麓盘踞四、五、八、九都。两峰对峙、佳气浮空,若彩桥然,相传有宝车仙杖,往来其上。道接薰峰,北应刘知新状元及第。”

  付出几身热汗之后,我们终于站在薰峰的脊背上。薰峰由东、中、西三个峰顶组成。人们都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然而借用诗圣杜甫这名句来形容我们此刻的视觉却词不达意。山脊上叠翠千丈,遮阳蔽日,地面上老藤缠绕,落叶盈尺,这几乎是一个密封的世界,视线怎能穿透叠翠千丈的“围墙”?我俩只好先睹坐落在东峰与中峰之间凹处的天子庙中天子的“龙颜”。这两峰的凹处长度约十几米左右,宽度为7米左右,分成高低度相差四米左右两阶,坐落高阶的天子庙外墙均用约有十几斤重量的山石从地面接垒叠至檐。仅有一间房子般大小的庙内神厨下摆着一条供桌,供桌正中摆满了供果、鲜花及一个插满香的香炉。小李介绍说:每逢老天久旱无雨,到此庙祈求降雨者络绎不绝,据一代接一代的老人传说,过去庙内还藏着玉皇大帝亲赐的“祈雨章”,及东南两海龙王私赠庙内天子的“分雨石”,雨章就是向玉帝要求降雨的内定申请表,而“分雨石”即是降雨量所分播的调度器。玉帝钦定庙内的天子分管浙闽两省交界的庆、龙、景、政、松、寿等五邑降雨的全权执行官。每年上述各邑的旱、涝、汛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况,只要把“分雨石”朝香炉底部某角度一塞,雨量即会向某邑某地倾斜。民间称该石为“塞炉石”,据说累试累验。

  从密林深处,我们钻到薰峰的西峰顶上,该峰又称“石天猊峰”。所谓的“猊”就是狮子,“石天猊”由一座巨崖形成,其势卧身昂首跃跃欲扑,无比威武。这时,山风阵阵,林海呼啸,山摇地动犹如这座“天猊”发出咆哮。站在此处,我报目远眺,仿佛看到了与巾子峰、薰峰、石龙山有着密切相关的另一位传奇人物——王伋。

  王伋,据庆元旧县志《侨寓》、《方伎》等篇目记载:“字肇卿,一字孔彰,原汴人(今开封市人)”,其祖讷,因议五朴金鸡历有差,众排之,贬居江西赣州。仍因乡举不第,遂精管辂地理之学,弃家浪游,见松溪山水秀丽,遂家焉。祥符四年(宋真宗越恒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属辛亥年)葬母舅刘氏薰峰下。记曰;“魏溪坑口(薰峰对面的巾子峰脚下)望薰岗,黄蛇捕鼠是真龙”。但看七寸安正穴,四柱擎天将相峰,若问子孙官职位,寅、申、巳、亥产英雄。大观年间刘知新状元及等,仍其验也。仍为人兆获福者甚多。故人以地仙称之。卒后门人叶叔亮传其所著《心经篇问对语录》,范公纯仁跋之曰:“先生通经博物,无愧古人。异乎太公所谓阴阳家矣?”用庆元方言唸“王”、“黄”两字音相紧,把王伋称黄伋,所以民间把王伋称为“黄七仙”。“王伋”“为“人兆获者甚多”句有本邑《竹坪村记》第17章第6节《胡纮墓今昔》为例。这本村志所述:竹坪村老人叶水生从本邑周墩村取来《黄七仙登基》古籍一本。其中记:南宋地理学家王吉人把“伋”误为“吉”,擅长风水学,到70多个地方择址墓祭黄七仙形容胡纮胡墓的山川形胜有诗二首。其一:五岭分泊到广源,坑西里面有龙眼。中心出魔断了断,两岸官纱钳又钳。坐要为官为宰相,带印带剑掌兵权。蛤蟆金鱼住水口,收尽其中水一源。其二:坑西水直流,金鱼线钓鳌头。有人葬此地,名声扬九州。近年从“魏溪坑口”出土的胡纮墓看出巾子峰、薰峰、石龙山这片山川形胜藏龙卧虎孕育出不少的国家栋梁之材。

  关于王伋找“龙脉(地脉)”,现今庆元农村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王伋两个20多岁还缺钱娶妻的儿子对王伋说:“您老几十年以来不是替这家财主择喜日就是为那家大官择墓祭,起三更睡半夜多少辛苦,到头来只不过是混口饭吃,何必不替自己择穴吉地?“王伋对两个儿说:“遇来风水买来田,找一穴吉地首先必须具备本人的福气和缘份,不信?明天我带你俩看一穴吉地,它处在一条龙的龙口上。”次日一早王伋带两个儿子走一个月行程,来到南海沿一座蜿蜒起伏的山岗旁的一处地方说:龙口正处这地方,只要把自己的先人骨头埋在此处,三十年后必定出大富大贵之人。然后找一家便宜的旅店住下,到了晚上王伋问店老板讨来一碗馊饭,三更时叫醒两个儿子走到白天所说的“龙口”上,吩咐两个儿子多穿衣服就地休息。旅途奔波、劳累过度的两个儿子,屁股一沾地就进入了梦乡。王伋把那包带来的馊饭放在口中嚼烂后,敷到两个儿子的面部,抽身返回旅店。次日天刚蒙蒙亮,王伋两个儿子惊慌失措地跑回旅店摇醒王伋,语无伦次地说:“父亲!虎毒尚不食子,你为啥把我们哄骗到那个“龙口”上,害得我兄弟两差点送了命。”王伋反问说:“昨夜怎么了?”,他两个儿子说:“我俩被一阵吵吵闹闹的声音惊醒,赶紧从睡处躲到旁边的野草丛中,见到一个胖敦敦雪白胡子齐腰长上手里拿着一根拐杖的老头惊慌地说:“不好了,天神指派我俩共同护住这个龙口,不料稍不留心就被两个死乞丐占去安葬了。我俩赶紧地趁地势没发动之前赶走这条龙脉!”另一个面如黑枣手持一把开山斧的老头说:“你去海龙王借阵雨,我用催山鞭赶走这条龙脉。”不多时天上响起一声地动山摇的霹雳声,暴雨随即倾盆而降,只见我俩刚才的睡处被山洪倾泻即发出“轰隆”一声,你所说的“龙口”眨眼间坍塌得无踪影。”王伋心闲气定对两个儿子说:“凡事都不可强求,这不,你俩害得我要再花几年工夫,还不知道是否能找到天地精华所孕育出的这条龙脉。”

  “地仙”王伋佝偻的腰背上负着一付破旧的行囊,从南海之滨一路奔波到了蜿蜒的洞宫山脉(海拔770-1698米),然后随藤摸瓜到了庆邑境内坐落在安南、淤上两乡交界处海拔1108米的山岗尖,他用罗盘认真校对后得出了自己苦苦追寻的龙脉曾从此山穿过的结论,旋即他从这条地脉追到了北面傍溪,东、南、西三面都是田洋的山脉,一座壁立千仞,名称薰峰的大山突然从平地拨起。爬上薰山最高处的中峰远眺近瞧观察,才看见坐落在淤上葛徐村周围的群山中仅一条很细很矮的山麓与薰峰相衔接。这时站在薰山西峰天倪背上左纵右览的“地仙”王伋不禁沾沾自喜,皇天不负苦心人,这次他非但找到已经逃去的龙脉,只要继续跟踪即可找到“龙口”,而且还在这座壁立千仞的天倪巨崖之下找到了一个天然小石窟,该小石窟是该座雌天倪的“私处”,在阴阳风水学中虽称不上“神品”,但称“极品”亦当之无愧。王伋从小家贫靠母舅刘氏接济长大成人。滴水之恩必思涌泉相报,所以这次王伋的破旧行囊装着自己娘舅的几根枯骨欲随路找座吉穴安放。王伋把娘舅的枯骨安葬到天然的小石窟后,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一路从薰山东峰朝石龙山奔去。

  这时,以薰峰为依托,“龙首昂百尺,俯瞰城之闉”的这条石龙口沿的一个空坪上人声鼎沸,斧声叮当正在拼凑一座巍然庙宇的框架。这座原坐落在本邑盖竹村的“五显灵神庙(拱瑞堂)”是香菇客外出做菇来往的祭祈场所,或许是地处偏僻不方便香客进香之故,经缘首合议才将该庙迁移到此地,正等八月二十六日子时上梁,迈步下山的王伋这时耳边传来了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只见蜿蜒而下岗脊的龙口上有一座新坚起庙宇正在上梁。木匠师傅此时按照本地风俗正在朗朗上口呼上梁词“神庙建在石龙口,庆邑菇客闯汉口,祈求神灵多保护,多赚铜钱养家口。”紧接着这位木匠师傅又呼道:“五尊大帝镇庆元,百姓不再愁油盐,我地风光好自然……”木匠师傅呼到此句,后句接不上口,随着石龙山岗脊而下的王伋大惊:“这还了得,自己万里追踪的龙脉已被神占去了,这、这、这、这怎样办?”但他听到山下的木匠师傅呼梁词下句接不着上句。出于职业的灵感王伋续下后句大声的脱口而出:“后代儿孙中状元”。山下的呼梁木匠亦随口呼叫道:“后代儿孙中状元!”这时到此观瞻上梁仪式的成千上万观众齐声喝彩道:这上梁词确实带劲!特别是下句犹似画龙点睛。从山上踉踉跄跄地赶到山下神庙沿的王伋。这时犹车胎漏了气,一下倒在地上昏了过去,人群钻出不少人把王伋扶到建庙的工棚里头,捏住王伋的人中,灌汤的灌汤,喂药的喂药。不多时这位以相地占卜之术名扬全国民间的“地仙”终于苏醒过来了。面对此情此景,王伋感到自己倍感兴趣、热心从事的行业犹如水中捞月。自己辛辛苦苦将近一辈子,到头来竟一事无成,遗恨之悲,失落之痛使这位风里来雨里往四处奔波的铁血男儿失声痛哭了一场。呼梁,庆邑民间又称“喊梁”。“喊梁”是竖柱造房工程中的重头戏,它期托着房主人向往幸福吉祥的未来之希望,因此乡间非常看重。刚才在屋脊上呼梁的木匠师傅心里非常感激王伋帮助自己续下句,他善言劝走周围的人众后。自己拱手三揖感激王伋,致谢他刚才替自己解了差点蒙羞之困境。待王级心情安定之后,这位木匠师傅才小心翼翼地问起他到庆邑的前因后果。王伋见他心地善良、为人忠厚,所以将自己的家世及此次到庆邑的目的一一道来。听了王伋不平凡富有传奇色彩的叙述后,这位木匠师傅对王伋的坎坷道路深表同情。并将此事如数向该庙的各位缘首汇报,各位缘首已闻王伋大名,今日见到王级,感到三生有幸,为了纪念王伋亲临庆邑,及事先他已看准了此处“龙口”神技,因此决议在此庙后的岩壁上一个天然石窟中供奉王伋身像以示纪念。如今“拱瑞堂”又称“王显神灵庙”,“拱瑞堂”背后的石壁上此洞此像尚存。

  天地造化孕育了薰峰、巾子峰、石龙山的雄奇与灵秀。

  这条见首不见尾的“石龙”为何“不飞向天去,吟卧薰峰边?”或许,我们的先贤早在光绪三年版庆元县志《山川》篇作出了答案。“山川为淑气所钟。昔称庆邑山川明秀,名贤辈出。如刘殿元(刘知新)、陈大宗伯(陈家猷)、吴小司徒(吴庸)、胡中铨(胡纮)诸公卓荦相望。迄于今,山川犹是,而英哲不多,观岂真地运有盛欤?人以地胜,亦地以人胜,生斯土者,尚其勉之。”

  日落将近,老天说变就变,这时薰峰上空风弛云涌,电闪雷鸣,我仿佛感到身下这条“石龙”抖了抖身,欲腾身飞去,我俩也人亦趁机而归。

(编辑:陈沛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