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乡土人文  正文
姚梁的仕途生涯
2020年04月07日 14:19  来源:庆元网  作者:姚绥 

  庆元县隶属处州,历史悠久,山川明秀,胜景天成。民俗朴厚,靡然乡风。习文重儒,名贤辈出。

  姚梁(1736年--?年)字甸之、号佃芝,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受私塾文化教育启蒙,自小聪颖过人、天赋异禀、苦读诗书、过目成诵。源于夙兴夜寐、手不释卷,成年后顺利步入仕途。

  据说南方学子多才人,科举取仕压倒了北方的读书人。时任提督浙江学政窦光鼐(山东诸城人),对南方学子多少还是有些偏见,有一次主持浙江乡试时,作出一首类似绕口令的七言《别蛮诗》,令南方学子用家乡方言诵读,诗曰;

  馆阁居官久寄就,朝臣承宠出重城。

  散心萧寺寻僧叙,闲戏花轩向晓行。

  情切辞亲摧寸草,抛撇朋辈譬飘萍。

  生逢盛世识书士,蛮貊氓民慕美名。

  窦光鼐作出该诗目的是区别和考验南方“蛮子”,因南方人发音与北方人有很大的差异,此诗难倒了诸多自命不凡的众士子。如此生僻诗句,太拗口了,南方学子用方言读之不易。姚梁字斟句酌,融会贯通,深受窦光鼐垂青。

  姚梁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文行兼优之美誉得以“保举充贡”。乾隆三十年(1765年)参加顺天乡试时,以优异成绩得中第三名。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科举,姚梁殿试时中已丑科第二甲第二十名,赐进士出身。

  闻悉姚梁有“眼观九行,过目不忘”的特异才能,窦光鼐向乾隆皇帝上奏禀报“保举”姚梁。乾隆皇帝御旨召见姚梁,并赐他游览紫禁城,命姚梁背诵出游览经过的地方所看到的楹联和匾额,以试才录用。姚梁奉诏熟记于心,一毫不苟,悉数背出,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姚梁入职清朝廷授内阁中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姚梁由内阁中书擢升至朝廷军机处“军机章京”一职,可谓是姚梁一生中在朝廷的最高机要部门任职。姚梁时年36岁,正值春秋鼎盛,年富力强,能跻身于军机处任职,荣耀之极。

  军机处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中枢权力机构,总揽机要。军机大臣由亲王、大学士、尚书等高官兼任,汉人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担任过军机大臣。军机处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权力凌架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各地的奏章由军机处票签后呈请皇帝批示。皇帝的谕旨,凡属机要均由军机处草拟,称为“密谕”,内阁无权过问。至于文武官员破格选用以及军队换防也要由军机大臣进其名单“呈请钦定”。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由军机大臣在内阁中书及六部司员中选调,负责办理军机处的日常工作,承旨撰写谕旨,还参与军机处承办案件审理,跟随军机大臣或单独奉派往各省处理政务。军机章京选用者必须为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年纪轻,办事干练、撰拟迅速、书写端正。军机处选补军机章京由各衙门开具履历保送,军机大臣亲加考试,合格者即带领引见,录用与否由皇帝决定。军机章京位分虽低,却稳握实权,处尊居显。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姚梁升授宗人府主事,宗人府是明、清时期管理皇家宗室的事务机构,在宗令(宗人府主官,由宗室王公担任)的授权下掌管皇帝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皇室族谱),记录宗室子女谪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记录罪责过失等诸多事宜,凡是皇族宗室有陈述请求,替他们向皇帝禀报。

  官场险恶,人心叵测,生存于官场,必须做到圆滑世故。像姚梁这种在官场中不会曲意奉迎,上交不诌,下交不渎,不能卑躬屈节,低眉折腰,为官清廉者,很难在黑暗复杂的官场中立足发展。姚梁虽算得上是京城行政官员中的佼佼者,但他的为人忠诚难以被腐败的封建专制所接受。不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不会向权贵妥协,因此受到排斥,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姚梁离开了宗人府,后改任方略馆纂修、礼科主事、亦参与翰林院的编修以及礼部、吏部、刑部司员外郎等职。姚梁曾于乾隆三十五年、三十九年、四十二年被皇帝钦派担任顺天府(北京)科举乡试同考官、陕西乡试副考官、广西乡试副考官。

  姚梁可谓仕途多舛,此后他的官场生涯从中央官员跌落至地方官员,转任地方官员后一生任职颇多,先后任四川按察使、川东分巡兵备道、江西提刑按察使司、广西提刑按察使司、广西布政使、提督山东学政、江西道监察御史、饶州知府、河间知府等。

  姚梁的仕途不顺畅,应验了民间传说中的一则故事:小时候姚梁随母亲到与庆元县毗邻的福建省政和县的“铜盆庵”去烧香“圆梦”,铜盆庵有巨石形似铜盆而得名。当姚梁一踏进铜盆庵的山门时,山门即发出一阵类似铜盆的响声。铿镪顿挫的响声惊动了庵里的主持,她出来一看,是一位眉清目秀的小后生,主持料此少年必是贵人,今后前程远大。但遗憾的是姚梁听到铜盆的响声时倒退了三步,故印证他在后来的仕途中会逐渐下落。这仅是民间中的传说而已。

  明清科举均要应试者填报籍贯,异籍参加考试,否则即以冒籍论处。因此清初恢复明代所设商籍,初衷即是方便异地盐商子弟参加考试使其不必路途奔波,亦无需再如前人一般或受乡人“抢占学籍”的无端指责,或遭受本地生员的诬告攻击,这在清代官员的言论中多有反映。

  姚梁任提督山东学政期间,就清代科举高考移民问题,冒籍问题大胆向皇帝提出了改革意见。《清乾隆朝吏部实录》卷之一千五十八卷记录: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六月,己丑朔,军机大臣议准山东学政姚梁奏称:别省人充商,其子弟不能回籍应考者,准在行盐地方入籍。本省商人即领有盐引者,均令归入本州、县籍应试,至本非行商之家,假借亲友盐引,冒认为商人子弟,除本人纲保、廪保、照例治罪外,其借与盐引之商应一并分别治罪,从之.....

  姚梁认为,“商籍之设,因庶民远出充商,其子弟不能回原籍应考,准在行盐(经商)地方入籍,嗣后实系远商,其子弟照例收考。”由此可知,商籍之乃为保障异地商人子弟的科举权利,亦是维护科举公平的制度设计。可见姚梁直言正谏,恪尽职守。

  嘉庆四年(1799年),姚梁被任命为直隶河间府知府。《河间府志》对姚梁在任河间知府的行为事迹没有详细记载,原因在于《河间府志》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至嘉庆期间因故没有续修府志,因此在姚梁任职那段时间,失去记载。倒是李鼎元所著的《使琉球记》,记载了姚梁在河间府任职确切不移的事实。

  李鼎元,字和叔,号墨庄(1751—1814),四川罗江人(今四川德阳市)。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清嘉庆五年(1800年)被朝廷殿议选定为大清国副使,钦赐正一品麟蟒服,领圣旨奉命随大清国正使赵文楷出使琉球王国(今日本冲绳)。

  李鼎元博学多闻,满腹经纶,写了一部《使琉球记》共6卷,对出使途中所见所闻记载颇为详细。其中记载行至河北河间,李鼎元除指出河间为京师之南府,天下之津途,还夸赞时任河间知府姚梁,“学问人品,海内钦慕。”有古大臣风范,询以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认为像河间这样的“燕南重地”有姚梁这样的人担任知府,可算知人善任,要地可谓得人矣。

  其时,李鼎元的身份是皇帝钦命的琉球王国副使,且位高权重,并无奉承姚梁之必要。且纵观他著的《使琉球记》全文,他对地方官员如此赞扬,仅此一例。无庸置疑,姚梁在任河间知府期间廉洁自律、勤政亲民,呕心沥血,赢得了李鼎元的好评。

  姚梁为官高节清风、敬天爱民,《括苍汇纂》和《庆元县志》《姚氏族谱》均记载了姚梁清廉耿介,不贪财苟取。姚梁无论在哪个地方为官,都颇有政绩。在饶州府(今江西鄱阳)任知府时,居官临事,孜孜不倦,百姓念其功德,为他建立生祠,以示敬仰。民间传称姚梁于清嘉庆中期病逝于河间府衙任上,灵柩运回浙江,归厝杭郡。

  姚梁一生还得过三次“大夫”级别的封赠,乾隆三十五年敇封“奉直大夫”、乾隆四十五年诰封“中宪大夫”、乾隆五十年诰封“通议大夫”。同时他的夫人也得到“孺人”、“恭人”和“淑人”之类的晋封。

  姚梁为官几十年抱诚守真,浮湛连蹇,饱经沧桑,宁可清贫,纤尘不染。以自已的刚毅正直,两袖清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淡定从容,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赢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编辑:陈沛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